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0:3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42页(1048字)

意谓依据要表达的感情来选择体裁,遵循体裁的要求形成文“势”。

语见《文心雕·定势》篇:“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就是讲创作要“定势”,要确定文“势”。所谓“势”,刘勰的解释是“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园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这里明确说明文势,就是“文章体势”。“势”即“体势”,也就是由文章体裁形成的势。刘勰以“机发矢直,涧曲湍回”、“园者”“自转”,“方者”“自安”为喻,说明这种文章体势是一种“自然”之势。对此,《定势》篇还有具体说明:“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揩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这里说的是各种文体自然形成之势,可见“文势”就是指的文章体裁之势。因此,“定势”就是自然地按照各种文体的要求去定势,即“循体而成势”。“即体成势”和“循体成势”意思完全一致。

由此可以明确,“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就是要求作者注意根据思想感情去确定文体,并随文体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去形成文势。三者之中,情是根本,体是中心。

刘勰提出这个要求的用心主要就在于要求作家对各种文体的自然之势能“兼解以俱通”,”即能“并总群势”,并能对各体之势加以区别,“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做不到这一点,不顾各体的自然之势,而一味追求诡奇,就会“失体成怪”,即与体裁的自然之势不合而成为怪异。

这种“失体成怪”违反自然之势,就是“讹势”。

刘勰指出这就是近代辞人又一弊病:“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讹势”之形成,就在于违反“正”规,即不符合各文体自然之势。这就是近代辞人所追求的一种诡奇的不正的文风。刘勰提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就是为了纠正这种不正的文风。范文澜在《定势》篇注释中说:“文各有体,即体成势,章表奏议,不得杂以嘲弄,符册檄移,不得空谈风月,即所谓势也”。这种解释可以说是抓住了主旨。对刘勰提出的这个观点,学术界的理解分歧极大。

如对“体”的理解,对“势”的理解都众说纷纭。在各说中,对“体”的理解看来似可统一,因为“体”主要指“体裁”是可以明确的。对“势”的理解则尚须深入探讨。如通常的解释把“势”解成风格就尚须斟酌。

把“势”说成“风格”很难自园其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