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采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0: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46页(940字)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文心雕》有《情采》专篇。“情”,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申为作品的内容,往往与“质”、“理”通用,或称“情理”;“采”,是作品的辞藻,文采,引申为作品的形式,往往与“文”、“辞”通用,或称“文采”、“辞采”。

儒家强调“文质彬彬”,一再讲“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继承儒家这一传统,坚持文质并茂,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文附质”、“质待文”,是相互依存的;优美的文辞要用于表现正确的思想感情,而正确的思想感情有赖于优美的文辞来表现。

刘勰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下同)因此,必须“为情造文”,而不应该“为文造情”。认为“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刘勰借用古代民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淮南子·缪称训》记载的“男子树兰,美而不芳”的说法,强调真实感情的重要,文章要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不一致,甚至相反,这种作品就是毫无意义的。刘勰认为“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如果文采浮泛而且怪异,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过分地在形式上下工夫,反而妨害了思想感情的表达。

所以刘勰要求:“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创作应该首先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据以配调音节,缀以辞采。做到形式虽然华美,但不掩盖内容:辞采虽然繁富,但不淹没作家的心情。

使正色发扬光大,抛弃杂色不用,使内容和形式都符合理想的要求。刘勰对作品的形式美也是非常重视的,《情采》篇开始就指出,“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在该篇结尾还说:“言以文远,诚哉斯验。”认为应该适应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达到“情”与“采”的统一,充实的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刘勰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影响深远。

上一篇: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下一篇:通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