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22:0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57页(601字)

“知音”一词,源出于《列子》所载春秋时的一个历史故事: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

钟子期能从俞的琴声里听出所表达的心意,被称为“知音”。刘勰在《知音》篇里借用来论文学鉴赏和批评,它首先列举“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情况,表明知音者是难逢的;又分析了客观上“文情难鉴”,主观上“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说明“音实难知”。但是刘勰认为,只要掌握文学创作的特点,加强思想品德及文学的修养,遵照一定的方法,是可以成为“知音”的。他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只要认真阅读,溯流寻源,作者的情理不论怎样幽深,读者也一定能够看清。对于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方法,刘勰提出了着名的“六观”说,他认为对文学作品要“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也就是说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刘勰还认为,要做到“平理若衡”,必须有“操千曲”、“观千剑”的实践基础,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和艺术修养,克服“俗鉴之迷”,要“不事浮浅”,以做到“深识鉴奥”,深入“玩绎”,才能“见异”而“知音”,从而对每一部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

《知音》篇讲文学批评鉴赏问题,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是与他的创作论相适应的,是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