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2:1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18页(945字)

儒家论文与道关系的主张。

意为文如车,道如物,文之用即为载道。明确提出此语的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他总结韩愈的文论主张提出“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

这比韩门弟子李汉的“文者贯道之器也”(《昌黎集》附录)的说法更确切。

韩愈曾说过“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题哀辞后》),故后人论“文以载道”,往往先及韩愈。在文道关系上,从孟轲、荀况、扬雄,直至刘勰,皆有论述。至唐萧颖士、柳冕等人,续有阐发,他们都强调“文”的教化作用,而未能充分认识文学的特点。韩愈则重道而不轻文,充分肯定“文”的重要作用。韩愈的所谓“道”,即儒家之道,所谓“其文《》、《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原道》)。

他想以此挽救唐王朝的衰败,公开打出反佛老的旗帜,在当时有积极作用。

韩愈提倡的“道”,从论文角度理解,可认为是与形式相对之内容,与艺术性相对之思想性。因而“文以载道”说,有力地打击了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也使他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也往往成为宣传落后甚至反动思想的依据。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说,与唐代古文家所说,在含义上有很大差异。

古文家所提倡的“道”,除有宣传道统方面的意义外,还有如前所述的批判作用,并重道而不轻文。而宋理学家所强调的“道”、不仅有其特定含义——心性的义理之学,而且,把“文”看做只是简单工具。

而不同于古文家之文——词章之学或艺术形式,而只是语言文字本身。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通书·文辞》)表现了他重道轻文的倾向;发展到二程《颢、颐),则进一步提出了“为文害道”说。他们对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作了完全片面的解释。认为“有德者”必然会“有言”,因此,只要有“德”,即理学家之“道”,就有了一切。他们甚至认为讲“文”,就会害“道”。

如说:“‘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二程语录》)。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文学。这既反映了他们想把文学排除出上层建筑的用心,也完全违背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他们这种主张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一直流传下来。清代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显然受其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