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补于世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2:1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19页(824字)

要求文章写作要有益于时代。

这是北宋王安石提出的一个着名文学观点。他在《上人书》中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务必对社会现实发生积极的作用,语言文字如同器物上的雕刻绘画。

追求语言文字巧妙华丽,就未必对社会现实发挥积极作用,要求对社会现实发挥积极作用,就不必追求语言文字的妙巧华丽。最重要的是以对社会现实发挥积极作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外表的修饰而已。

“有补于世”是从政治上对文学写作提出的要求。如同器物要以实用为本,表面上的刻镂绘画只是一种妆饰。

王安石主张文学要“有补于世”,也并不排斥形式上的辞采华丽。

但反对过分强调辞采,只是要以适用为本,辞采为适用服务而已。

王安石提倡的“有补于世”,主要指文学写作要为他推行的变法革新的政治路线服务。他用器物的“适用”和图饰譬喻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忽视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美的特点。

这种思想最早发源于孔子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说。汉代郑玄作《谱序》,讲诗的作用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强调诗歌的讽谕、美刺作用。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更进一步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要求文学创作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积极发挥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作用。

后世也有许多文学家和文论家强调为世用的观点,如南宋的叶适,明代的宋濂,清初的王夫之等等。“有补于世”强调反映生活,关心时政,发挥讽喻、美刺的作用,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但也有坚持儒家的传统观念,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的一面。

特别是在宋明理学影响下,所提倡的文学要为宣扬义理心性和世教风化服务的观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反动观点,应该予以批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