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字无来处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3:2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26页(571字)

文写作要模仿古人,每一个字必有来历、依据。

这是北宋着名文学家黄庭坚提倡的从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上向古人学习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无一字无来处”,是要求诗、文语言要有出处、有根据,要善于用典。他指出洪驹父读书少,缺少古人绳墨,应在“熟读司子长、韩退之文章”的基础上,“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他还在《跋东坡乐府》中赞美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说:“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他强调向古人学习,多读书,积累词汇,对初学者未尝不是加深文学修养,提高文字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但强调过头,便导致因袭模拟。

“无一字无来处”和贵古贱今的传统观点是一致的,是宋、明以后复古和反复古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前七子李梦阳在《再与何氏书》中提出:“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袁宗道针锋相对地加以驳斥:“时有古今,语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和他所提倡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互为补充,构成了江西诗派崇古拟古理论的核心内容,给诗文创作带来不少的消极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