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如参禅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5:4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38页(677字)

如同佛家参究禅道,这是北宋末年吴可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的《学诗诗》三首,起句都是“学诗浑似学参禅”,意思是:作诗如同佛家参究禅道,一经悟出道理,自然写出好诗。

把学诗比参禅,形成“以禅喻诗”说,是佛教影响的结果。

唐代释家皎然曾说,要写出好诗必须参禅。

宋代佛学大盛,禅宗典籍流行,知识分子谈禅成风,以禅喻诗成为宋代诗论的习尚。

北宋苏轼、黄庭坚诗中渗入禅语,要求作诗有禅趣。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句。吴可少时作诗受苏轼赏识,接受影响,阐发苏轼的禅诗说,其《藏海诗话》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把作诗和参禅的悟入联系起来。

吴可的主张影响很大。

当时许多人和他的《学诗诗》,南宋江西派诗人杨几说“学诗如参禅”,杨万里、葛天民、戴复古等也加以转述。到严羽的《沧浪诗话》把“须有悟门”再推进一步,提出“妙悟”论,以致到明清仍有不少人以禅喻诗。

“学诗如参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论,它割断作家与客观的联系,否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源泉,认为作家只需从主观上求“诗悟”、找“悟门”、达“妙悟”就会写出好诗。依照这种主张写的诗,满篇是佛家机锋、关捩,成了恍惚迷离的难猜谜语,导致诗歌创作脱离现实生活,削弱诗歌的社会功能。

这个主张,只在反对道学家强调以诗表现义理心性,和纠正江西派雕琢字句、逞才用事或大发议论的情况下,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