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5:4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39页(614字)

指文学作品能够充分反映作者的为人。

陆游《上辛给事书》说:“夫心之所养,发而为言;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品德修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结果,透过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作者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在这个意义上“文如其人”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这是形成作品艺术风格的基本因素,也是考察作者人格的重要途径。

这种观点最早源于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认为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人内在思想感情,因此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判断君子、小人。

后世许多思想家文学家继承和发扬这种观点,提出许多类似的主张。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说:“言者心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亦知君为人。”宋濂在《林伯恭诗集序》中也说过:“诗,心之声也。声因于气,皆随其人而着形焉。”但这种观点必须有一个前题,即符合真实性的要求。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以潘岳作《闲居赋》为例,说明文学作品未必全部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明人江盈科《雪涛诗评》指出:“诗本性情。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惟剿袭掇拾者,麋蒙皮,莫可方物。

假如未老言老,不贫言贫,无病言病,此是杜子美家窃盗也。”

上一篇:中的 下一篇:学诗如参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