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外有事,诗中有人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51: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34页(1067字)

歌创作要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要表现作者独特的精神面貌。

语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与梁启超书》亦说:“意欲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务使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移之与他人。”黄遵宪生活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与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的封建帝国比,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他说;“今之世异于古”。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他要求诗人“通情阅世”、“识时知今”,“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这一理论主张。

他的许多诗都写耳目所历。如《今别离》四首,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反映了近代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文化,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思想感情。

他的许多诗都是“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与梁启超书》)。

如《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出军歌》等诗篇,以中日战争为题材,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就是黄遵宪所说的“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这就是“诗外有事,诗中有人”的具体内涵。

黄遵宪要求诗歌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抒发诗人对社会时代的深切感受,表现作者自己的性情,这种理论主张虽与传统的言志缘情说有密切关系,但这样具体地把诗与社会生活的脉搏紧紧联系起来,却是前人所不及的。

这种诗歌理论与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改革主张相适应,是黄遵宪进步的政治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尊古、拟古的风气作了尖锐批判:“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但黄遵宪并不一概反对传统。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他要求利用古人的优秀传统,力求变化多样:“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人境庐诗草自序》)总之,对于古代的东西要批判地吸收,“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结合“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创造出“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同上),可见,黄遵宪所说的“诗外有事,诗中有人”,既包括了诗歌对现实的反映,也有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