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境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52:0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42页(589字)

人的感情色彩比较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不直接外露的境界。

见王国维《人间词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王国维又把“无我之境”作为“优美”之境。无我之境不是说诗中没有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说诗人的主观感情隐于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景恰能传情,情恰能称景,意与境妙合无垠,我与物浑然一体,即“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意与境浑”。如“把酒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吠深巷中,鸣桑树巅。”在这类诗中,诗人的主观感情都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而是通过景物的客观描写,传达诗人的感情。在无我之境中,诗人的感情是淡泊的,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关系是和谐的。

外物与我没有利害冲突,我与物融为一体,我完全沉浸于“物”中,已经忘记自己的存在,好似与“外物”已经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无我之境中,诗人的感情往往是闲适的,宁静的,与那种鲜明强烈、显豁外露的境界截然不同,所以境界往往是优美的。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受到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但还是符合我国古代词诗的实际的,所以至今仍被广泛运用,无我之境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视作谬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