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孙中山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5:14:3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10页(1325字)

【生卒】:1866—1925

【介绍】: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

原名帝象,后改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人。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化名中山樵,简称中山。他1892年毕业于香港雅丽医学院,后弃医从政。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

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十月革命后,在苏俄共产党和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的心理学思想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他的代表作《心理建设》(《孙文学说》)就是把革命的成功和民国的建设寄托于“万众之心理”的:“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

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心理建设》)他认为“军事的奋斗”对于推翻不良政府卓有成效,而“感化人群的奋斗”、“人民的心理改造”对于改造国家更为重要。(《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他的民生史观认为人类求解决生存问题,是“社会的定律”、“历史的重心”,只有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如吃饭穿衣,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民生主义》)。“凡为需要所迫,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创造发明,即物类亦有此良能也。”(《心理建设》)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他强调“二者相辅,不可分离”:“若猝然丧失精神,官骸虽具,不能言语、不能动作,用既失,而体亦即成为死物矣。由之观之,世界上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者必非人类。

人类而失精神,则必非完全独立之人。”(《军人精神教育》)他吸取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成果,肯定人类及其心理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人类初出之时,亦与禽兽无异。再经几许万年之进化,而始长成人性,而人类之进化,于是乎起源。”(《心理建设》)他错误地把生元(细胞)看成是一种有“知觉灵明”、“动作思为”和“主意计划”的生命物质,认为人体结构的“精妙神奇”和人类思维的能力都是由“生元为之”、“发之”的。这同法国生理学家圭哇里(Carrel)“细胞有知”的形而上学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他认为人们生来就有“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差别,这是由于“得天之厚薄不同”所造成的,具体可把人分为三类:“一是先知先觉的;二是后知后觉的;三是不知不觉的”(《民权主义》)。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心理差异观。

孙中山的着作较多,许多文章、演讲、专着以单行本出版过。

各种版本的文集有《中山全书》、《孙中山全集》、《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等。其中以《心理建设》(《孙文学说》)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上一篇:谭嗣同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