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家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22:40:4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1032页(625字)

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现象。

老子生卒年不详。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守藏之史”,孔子曾问礼于他。周衰,西出函谷关,退隐。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者,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认识论上,主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认为只有“绝圣弃智”,通过虚静冥想的直觉才能认识万物。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世间争乱的根源在于人为与物质生活的进步。

提倡“不争”和安于命运,认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历史观上,主张回复到“结绳而用之”、“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老子的学说对后世的中国哲学,特别是对道教与魏晋玄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从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的观念出发,在否定古代神权主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庄周发展了原始道家的思想,认为“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