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22:40: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1032页(826字)

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现象。

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后逃至鲁国。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国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小官。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司空、司寇,摄行相事。后离鲁国,率弟子周游卫、宋、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文化教育,整理《》、《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在世界观上,既相信有人格意志的“天”,提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又把“天”看成是自然物,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在认识论上,主张“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又强调“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思想方法上,崇尚中庸,主张无过无不及,反对主观与墨守陈规。在历史观上,有“述古”、“好古”的消极倾向,但又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德治与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思想经过改造与补充,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即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流派。战国时儒家主要有孟子荀子两派;两汉时有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与谶纬之学;魏晋时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杂揉佛道思想的程朱理学派和陆王心学派。清代前期有汉学与宋学,中叶以后又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儒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