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助学运动委员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134页(650字)

简称“天津助学会”。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统区天津学生组织的临时性进步团体。全面内战爆发后,为救济国统区生活困难的同学,1947年8月15日,南开、北洋、水产专科、工商学院、耀华、木斋、广东中学等13校代表,正式成立“天津助学运动委员会”。谢纪恩(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为主任,汪玉贵(南开大学)、陈国雄(北洋大学)为副主任。为扩大社会影响,加重合法色彩,聘请南开校长张伯苓、进步教授李广田、市议会议长时子周等为名誉顾问和赞助人。

以互助友爱精神,以集体的力量争取读书的机会为助学运动公开宗旨;以尽可能争取中间同学参加和争取各阶层支持,扩大反饥饿、反内战成果为助学运动指导思想。决定用募捐、义卖、义演等方式在三周内筹款三亿元,用于救济困难同学。

到8月23日,全市有39所大、中学校参加,80%的学校当局对助学运动表示支持。助学会动员学生到街头宣传,散发“朱门酒肉臭,学生啃骨头”等传单、标语。

8月27日,二千多学生分为20个分队走上街头,有的以出售助学章、书签、信封、手帕、毛巾、枕套等纪念品形式筹款,有的组成蹬三轮、擦皮鞋小组,将劳动所得悉数交助学会。

一些着名歌唱家、球队举行义演、义赛。国民党天津当局以“影响学业”为由,命令停止助学运动,街头募捐三天后被迫停止。在各界爱国人士和学生努力下,到同年10月,共募集三亿零六千元,给全市1760名生活困难同学发放了助学金。

出版有《助学特刊》。此后,“天津助学运动委员会”结束,进步学生转入新的斗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