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474页(847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为主体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路线和策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一二九”运动,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同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今属陕西子长县)召开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接着,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从政治上批评了中国共产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1936年5月,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并与在西北进攻红军的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城实现了事实上的停战。同年12月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周恩来等的努力下,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停止了内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7月15日,中共由央把为宣布国共合作成立的宣言交付国民党。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国共合作,形成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同时,批评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各阶级根互关系上,中国共产党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反共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发展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