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豚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718页(634字)
古病名。
亦作奔豚、贲肫,又称奔豚气。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小腹向上攻冲至胸咽,乍作乍止,如豚之奔突故名。
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瘘,少气。”《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肾病源流》:“肾之积,曰奔豚……皆由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本病多见肝经之气从小腹上冲与水寒之气从小腹上冲。肝气上冲者,因惊恐或情志不舒、忧思恚怒,气逆于上,营卫失和所致。
症见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心烦易怒,精神抑郁,脉闷胁痛,口苦咽干。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往来寒热、气还则止,发作后一如常人。
治宜平冲降逆,理气和营,清泄肝热,方选奔豚汤加减,或旋覆代赭汤加减。水寒之气上冲者,多素体下焦有寒,或误汗而致心阳虚衰,水寒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症见形寒肢冷、面色白,便溏尿清,脐下悸动,逆气从小腹上冲。治宜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味,或千金奔豚汤加减。外兼寒邪者,用桂枝加桂汤通阳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