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海浮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44页(1395字)

中药名。

出《本草从新》。别名:水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肚石。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Pumice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等的骨胳。浮石:非晶质。

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

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

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

脊突苔虫:固着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

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骼。体前端有口,口缘有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

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常附着于海滨岩礁上。

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各地。瘤苔虫:与上种近似,群体呈肿瘤状,淡黄褐色。常附着于海藻、柳珊瑚、岩石上。

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骼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

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石花为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骼。

脊突苔虫骨骼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

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

体轻,入水不沉。

气微腥,味微咸。

瘤苔虫的骨骼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1.圆,极少折断。

气味同上。

产浙江、福建、广东。浮海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浮海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味咸,性寒。入肺、肾经。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虚寒咳嗽忌服。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60克。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悟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10丸,日3~4服(《圣惠方》)。

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浮海石、飞滑石、杏仁各12克,薄荷6克。上为极细末。

每服6克,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6克。

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3升,酢1升,煮取2升,澄清服1升,不过3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⑤治诸疝:海石、香附。

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差别。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

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浮海石药材 1.浮石 2.脊突苔虫的骨胳 3.瘤苔虫的骨胳

上一篇:海粉 下一篇:海蛤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