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甘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839页(2173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主田,重泽,苦泽,陵泽,甘藁。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的根。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25~40厘米,全草含乳汁。

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亦有呈长椭圆形者,外皮棕褐色。茎直立,淡紫红色。

单叶互生,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杯状聚伞花序成聚伞状排列,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有时从茎上部叶腋抽生1花枝,每枝顶端再生出1~2回聚伞式3分枝;苞叶对生;萼状总苞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总苞中;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圆形。

种子卵形,棕色。

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干燥根呈连珠状纺缍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未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木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主产陕西、山东、河南、甘肃等地。甘遂有许多不同的炮制法,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取出,筛去麸皮。

味苦甘,性寒,有毒。入肺,脾、肾经。

功能破积逐水,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噎膈,癥瘕积聚,癫痫,二便不通,脚气,阴囊肿坠。《本草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内服:煎汤,1.5~3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气虚、阴伤、脾胃虚弱及孕妇忌服。

恶远志,反甘草。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1分,粉之,肾1枚,分为7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补缺肘后方》)。②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5钱,南木香1钱。

为末,壮者1钱,弱者5分,水酒调下(《怪证奇方》)。③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太平圣惠方》)。④治小便转脬:甘遂末3克,猪苓汤调下(《卫生杂兴》)。⑤治偏肿:茴香、甘遂。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酒调2钱,食前服之(《儒门事亲》)。⑥治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甘遂半两,木鳖子4个。为末,猪腰子1个,去皮膜,切片,用药4钱,掺在内,湿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须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2~3日为妙(《本事方》)。

甘遂根食三萜类,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

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小口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克生药/公斤,约半数动物呈明显的泻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也较大,可导致小鼠服药后死亡,炙甘遂则无死亡。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剂的混悬液6~9克/公斤,亦有泻下作用,但无死亡。

提取乙醇浸膏后的残渣或甘遂的煎剂则无泻下作用,因此泻下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酒精浸膏内,可能是一种树脂。②其他作用:生甘遂小量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但不改变其频率,大量则抑制。

甘遂与甘草配伍的研究:古人认为甘遂与甘草相反,近人通过动物实验加以验证,但实质尚不清。豚鼠单独应用甘遂煎剂约2克/公斤,均无异常反应,但如加服甘草煎剂约6.5克/公斤,则部分动物有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轻度痉挛或抽搐,个别还有死亡者。

因此认为二者不能配伍应用。但尚无单独应用甘草之对照试验。另有用家,单独服用甘草煎剂2.2克/公斤,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大便等均无异常反应,加用甘遂煎剂6.6克/公斤仍无异常反应,未能证明两者不能配伍应用。还有用大鼠实验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的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还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克/公斤,如将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及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为9.967%、0.697、0.209、0.132克/公斤,可见两者配伍时甘遂的毒性大大增加,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

如将甘遂与甘草分别酒浸,仅在给药时以1∶3混合,则其毒性比共浸者为小,但仍比单用甘遂时大。

甘遂 1.根 2.花枝 3.花序 4.雄花 5.雌花 6.腺体

甘遂药材

上一篇:甘菊汤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