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紫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134页(1240字)

【名称出处】:《长白山植物药志》

【概况】:

异名 分株紫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基源 为紫萁科紫萁属植物桂皮紫萁的根状茎及叶柄残基。紫萁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8种,6种供药用。

原植物 桂皮紫其Osmunda cinnarnomea L.var.asiatica Fernald(O.cinnamonea L.)

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1m余。

根状茎短而粗大,斜生。叶二型,丛生于顶端;不育叶厚纸质,常具锈色茸毛,长圆状披针形,二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无柄,线状长圆形,羽状深裂,顶端渐尖;二回羽片近长圆形而略呈镰刀状,全缘,顶端钝,边缘具锈色茸毛;叶脉羽状,细脉分叉。孢子叶短于不育叶,长可达40cm,宽2~3cm;具长柄,密被锈色茸毛,二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长圆状卵形,长约3.5cm,宽约1cm;二回羽片长圆形,背面密生褐色孢子囊。(图见《长白山植物药志》.130页.图版5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中、灌丛中湿地或沼泽地。分布于吉林、黑江、四川西部、云南北部,日本、朝鲜、印度北部、越南也有分布。

。【化学】:

含内酯类化合物:紫箕甙、二氢异紫箕甙、2-脱氧-L-吡喃核糖内酯、(4R,5S)-紫箕内酯、花楸甙。还含有:甲基(3S,5S)-5-羟基-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己酸酯、(4R,5S)-5-(β-D-吡喃葡萄糖氧基-己烷-4-内酯、(4R,5S)-5-羟基-2-己烯-4-内酯、(3S,5S)-3-羟基己烷-5-内酯、羟基己烷-4-内酯、蜕皮酮、蜕皮甾酮[4]、球蛋白[5]、麦芽醇β-D-吡喃葡萄糖甙、5-羟甲基-2-糠醛、甘油、琥珀酸。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83;31:2146 [2] Chem Pharm Bull 1984;32:2815 [3] Chem Pharm Bull 1990;38(10):2862 [4]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0 [5] CA 1989;111:116881q

【药性】:

性味 苦、涩,微寒。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镇痛,止血,杀虫。

主治 腮腺炎,麻疹,水痘,痢疾,小便不利,小腹疼痛,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绦虫、钩虫、蛲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5g。

外用:紫其幼叶柄上绵毛,烘干研末,敷外伤出血。

上一篇:桂皮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