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筷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214页(2237字)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概况】:

异名 蜡梅(《纲目》),黄梅花(《群广方谱》),蜡梅花(《救荒本草》),雪里花(贵州),素心蜡梅、金黄茶(浙江),荷花蜡梅(江西)。

基源 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蜡梅的干燥花蕾。

原植物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Calycanthus praecox L),又名大叶蜡梅(广西),石凉茶(浙江),蜡木(河南、福建)。

历史 腊梅花始见于《救荒本草》,载:“蜡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其树枝颇类李.其叶似桃叶而宽大,纹微粗,开淡黄花。

”《纲目》载:“蜡梅,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又载:“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蜡月开小花而香淡,名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

”以上描述与蜡梅科植物蜡梅的形态完全一致,该种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其繁殖方法有压条、分根和种子繁殖,与古代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

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3m;芽具多数覆瓦状的鳞片。

叶对生,近革质,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花芳香,直径约2.5cm;外部花被片卵状椭圆形,黄色,内部的较短,有紫色条纹;雄蕊5~6;心皮多数,分离,着生于一空壶状的花托内;花托随果实的发育而增大,成熟时椭圆形,呈蒴果状,半木质化,长4cm,上部有棱角,口部收缩。

瘦果具1种子。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04页.图1607)

生境与分布 原产于中国中部,在鄂西及秦岭地区常见野生,现各地都有栽培。日本、朝鲜、欧洲、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根,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

脑(Borneol)和糖类物质[1,2],还含夏蜡梅碱[1]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5 [2] CA 1972;76∶138155e

【药理】:

花中所含龙脑(Borneol)有发汗、兴奋、镇痉、驱虫和腐蚀等作用。

本品所含的夏蜡梅碱(Calycanthine)对离体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但对豚子宫作用微弱,可引起哺乳动物强烈惊厥,作用类似士的宁。兔iv可降低血糖。可抑制麻醉、犬的心脏,降低血压。

毒性 夏蜡梅碱iv对小鼠的LD为43.79±1.89mg/kg,大鼠为17.16±0.82mg/kg。

对兔的毒性更强,约在10~40mg/kg之间,iv可以致死,最大耐受量为7.5mg/kg。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5,165。

【药性】:

性味 苦,凉。

有小毒。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膀胱炎,尿道炎,疮疖肿毒,跌打损伤,劳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服药后2小时内,忌食热物及荞面。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草药》:“治疔癀毒疮:铁筷子、穿心草、仙鹤草各15g。煎水服。另将渣捣烂敷患处。” ②《贵州民间药草》:“治跌打损伤:铁筷子、柳叶过山龙各9g,一口血6g。浸酒250g。

每次服药酒60g,1日2次。 ③《贵州民间药草》:“治风湿痛:铁筷子、石楠藤、兔耳风各9g,浸酒120g。每服药酒30g。” ④《贵州民间药草》:“治冷气腹痛:铁筷子、朱砂莲等份研末。每服3~6g,酒吞服。” ⑤《贵州民间药草》:“治妇女腹内血包:铁筷子9g,红浮萍30g,薄荷3g,红花6g。水煎服。” ⑥《贵州民间药草》:“治胃痛:“铁筷子、大木姜子、青藤香、广木香各6g。研末,每服6g,开水吞服。”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咳嗽、腰背酸痛:铁筷子6g,蜂蜜30g。同蒸服。

单方应用 ①《贵州民间药草》:“治劳伤咳嗽:铁筷子细须根30g,泡酒250g。每次服药酒15~30g,经常服用。” ②《贵州民间药草》:“治哮喘:铁筷子须根1.5g,为末,酒吞服。” ③新药学通讯 1971;(3):“治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用铁筷子根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或穴位注射,每穴0.5ml,每次2~3穴。”

上一篇:铁筅帚 下一篇:铁筷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