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437页(1942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苦麻叶(汪连仕《采药书》),络麻(《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椴树科黄麻属植物黄麻的叶。黄麻属全世界约40种,大部产热带地区;中国产4种,有3种药用。

原植物 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

历史 《经史类证备用本草》胡麻条引《图经本草》载:“黄麻叶如茬而渐尖,茎方,高四、五尺,黄花,生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叶可食,甚甘滑,利大肠。

皮亦可作布,类大麻,色黄而脆,俗亦谓之黄麻。其实黑色如韭子而粒细,味苦如胆,杆末略无膏油。

”又《植物名实图考》载:“黄麻生南安,紫茎,尖叶长寸余,与火麻绝异,结子不殊,土人绩之。”《纲目》云:“以黄麻子……伪为黄麻,误而又误矣。黄麻子黑如细韭子,味苦。”而《纲目拾遗》卷四黄麻叶条引《医方集》所云:“此治主血之圣药的黄麻叶。”经考证为大载科植物铁苋菜;但又引(方连仕《采药书》)所载的大麻子,性热行血,医人合麻药供风茄用。则有可能是本种植物。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2m。茎常淡紫色,无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3~5.5cm,表面疏被短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脱落;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2cm,宽2~5cm,顶端长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锯齿,最下部的2锯齿长而成钻状,向下弯曲,基出脉3条。

聚伞花序腋生,有花数朵;总花梗和花梗极短;萼片5,浅紫色,长3~4mm;花瓣5,黄色,狭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雄蕊18~22数,离生,子房球形,无毛,柱头具浅裂齿。蒴果球形,直径约1cm,顶端近平截而微凹陷,无喙,有纵棱和疣状突体,成熟时裂成5瓣。花期夏季,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02页.图3334)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旷野荒地,野生或栽培。为着名的麻类经济作物。

中国华东、中南、西南亚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叶。

【化学】:

含圆蒴黄麻因(Capsularin)、矢车菊素单葡萄糖甙(Cyanidinmonoglucoside)、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D-glucosid)、圆蒴黄麻酮(Capsularone)、黄麻醇(Corchorol)、圆蒴黄麻醇(Capsularol)[12]、黄麻因(Corchorin)、黄麻毒素(Corchortoxin)、园蒴黄麻甙(Corchsularin)、黄麻甙A、B(CorchorosideA,B)[3]、黄白糖芥甙(Helveticoside)[4]、黄麻甙元(Corchogenin)、糖芥甙(Erysimoside)[5]

参考文献 [1] CA 1961;55:5846h [2] CA 1966;65:10964c [3] 药学学报 1964;11:444 [4] Tetrahedron Lett 1969;10:789 [5] Indian J Pharm 1970;32(1):17; 1971;33(3):58

【药性】:

性味 ①《陆川本草》:“味淡、微苦,性平。” ②《新华本草纲要》:“味苦,性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 理气止血,清热解暑,排脓生肌。

主治 腹痛,痢疾痞结,血崩,疮痈。 ①《纲目拾遗》:“治气症,心疼,肚痛,痢疾,痞结。” ②《陆川本草》:“治疮痈,脓疱。”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中暑,中暑发热,疾痢;外用治疮疖肿毒。”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子宫内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年希集验良方》:“治血崩:黄麻叶连根捣烂,酒煎露1宿,次早服之。”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腹痛,痢疾:鲜黄麻叶15~30g。水煎服。”

上一篇:黄麻子 下一篇:黄麻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