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30页(12091字)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

基源 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根经加工制作的药品。

原植物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Mey.

余项参见“地黄”条。

【生药】:

制法 取干地黄加黄酒30%,拌和,入蒸器中,蒸至内外黑润,取出晒干即成。

或取干地黄置蒸器中蒸8小时后,焖一夜,次日翻过再蒸4~8小时,再闷一夜,取出,晒至八成干,切片后,再晒干。

药材主产于河南,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 本品呈团块状,内外均显乌黑色,质柔,粘性大,气微香,味甜,略带苦味。

显微 粉末灰棕色。 ①薄壁组织碎片众多,淡灰棕色至棕黑色,细胞类多角形,大多皱缩,细胞中有棕色类圆形核状物,直径11~13μm。 ②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92μm。 ③木栓细胞一般显棕黑色。 ④草酸钙方晶少而小,直径约5μm。

⑤用水合氯醛液装片(不加热),于薄壁组织中可见分泌细胞,内含橙黄色至棕红色油状物。(图见徐国钧着《生药学》.374页.图202)

加工炮制 砂仁制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加入黄酒、砂仁粉拌匀,装铜罐或其它适宜容器内,密闭,以武火加热,隔水炖约48小时,至内外漆黑,发空为度,取出,晾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每生地黄100kg,用黄酒30~50kg,砂仁粉1kg。

蒸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置木甑、笼屉或其它适当容器内,加热蒸至黑润为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熟地黄炭 取熟地黄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发泡鼓起,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干凉透。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理】: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醇提物5g/kg ig,连续5d,有减少小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的作用[1],醇提物经乙醚萃取后,醚部位0.5,0.125g/kg ig,连续5d,也有减少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作用,而醚不溶物无此作用[2]

熟地黄水提醇沉液5g/kg ig,可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胸腺、脾脏的缩小、血清溶血素的降低、体内淋巴细胞的转化的抑制,也对抗地塞米松引起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减少及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低下[3]。熟地黄煎剂6.4g/kg ig,连续7d,对DNCB及DNFB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有抑制作用,能提高正常小鼠及强的松免疫抑制小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4]。 ②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熟地黄70%甲醇提取物250,500μg/ml,可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的凝血作用,250,500mg/kgig也能抗凝血酶及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 ③抗衰老 熟地黄20%水提物0.3ml/只ig,连续15d,能显着增加3月龄小鼠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6]。 ④其他 用三碘甲状腺氨酸(T3)造成大鼠“阴虚”,阴虚鼠饮水量、尿量均增加,体重下降,血浆T3增加及T4(甲状腺素)含量下降,血浆醛固酮含量下降,熟地黄煎剂2.1g/只ig,连续6d,对以上指标均有显着改善[7]。熟地黄煎剂6.4g/kg ig,连续7d,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微核率的增高有明显对抗作用[8]

参考文献 [1] 中药通报 1988;13(10):22 [2] 河南中医 1989;9(3):36 [3]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87;3(5):296 [4] 现代应用药学 1990;7(3):14 [5] 生药学杂志(日) 1986;40(2):182 [6]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11(8):486 [7]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5):301 [8]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5):305

。【药性】:

性味 甘,微温。

①《珍珠囊》:“甘、苦。” ②《纲目》:“甘、微苦,微温。” ③《本草新编》:“味甘,性温。”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从新》:“入足三阴经。” ③《中草药学》:“入心、肝、肾经。”

功效 滋阴,补血。

主治 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无所见。” ③《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妇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痛,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 ⑤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养血,补肝肾。治贫血衰弱、心悸头昏。肾虚遗精、潮热、盗汗、腰酸膝软。

月经过多等。”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滋阴补肾,补血调经。主治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30g;入丸、散,熬膏或浸酒。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③《医学入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④《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细辛,治肾虚腰痛。

②配白芍,治阴血亏虚诸症。 ③配砂仁,治血少,肾虚腰痛。

④配全当归,治肾虚血亏及久喘久咳。 ⑤配党参,治气血两亏,形神不足等症。

⑥配五味子,治肾虚不能纳气,咳嗽气喘等症。 ⑦配麻黄,治寒湿阻碍之阴疽,贴骨疽,流注及肾虚寒饮喘咳,妇女经期哮喘。

⑧配龟板,治阴虚阳旺的头晕,耳鸣,少寐,健忘,潮热盗汗,胁肋作痛等症。 ⑨配炙甘草、当归,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急垂危者。

⑩配阿胶、艾叶,治崩漏。 ⑾配膝、肉桂,治虚喘。 ⑿配山茱萸、山药,治肝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耳鸣,目昏,遗精及消渴等症。 ⒀配白芍、防风,治肝血不足,两目花,视物不明等症。

⒁配山药、五味子,治肾虚遗精,遗尿及肾虚作喘者;亦治津亏口渴。 ⒂配沉香、枸杞,浸酒服,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症。 ⒃配寄生、黄芩、白术,治胎动不安。

⒄配龟板、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及咯血等症。

⒅配当归、白芍、川芎,治血虚痿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⒆配陈皮、半夏、茯苓,治肺肾阴虚痰多,而有喘咳者。

⒇配山药、五味子、太子参,治多饮多尿的消渴症。 (21)配当归、黄芪、党参、阿胶,治各种贫血。 (22)配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癥瘕,一切肝病。

方选和验方 ①熟干地黄丸(《圣济总录》)治远年伤折,忽因风气不和,于旧伤处疼痛不可忍者:熟干地黄(焙干)120g,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别研)、牛膝(去苗叶,酒浸,焙)各45g,苦参(细锉,焙干)、菟丝子(酒浸,焙,捣)、肉苁蓉(酒浸,切,炒)、黄芪(炙,锉)、萆薢(炒)各30g,桂(去粗皮)、青木香(生用)各7.5g,诃黎勒(煨熟,去核)15g,升麻23g。上药除杏仁外,捣细罗为末,入杏仁别捣,再罗匀,炼蜜和捣3000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②熟干地黄丸(《峰普济方》)治虚损,小便出血,时腹涩痛:熟干地黄、车前子、葵子、鹿茸各30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③熟地黄丸(《银海精微》)治血弱阴虚,不能养心而致心火旺,阴火盛,偏头肿闷,瞳子散大,视物则花:熟地黄30g,五味子、炒枳壳、炙甘草各9g。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服100丸,食远清茶送下,每日3次。 ④万病丸(《鸡峰普济方》》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饮食,嗡嗡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熟干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份。

为细末后,炼蜜和丸梧酮子大,每服20~30丸,食前白汤下。 ⑤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熟地黄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9g。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3丸。

⑥黑地黄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脾肾不足,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舌质淡胖,脉虚弱;及血虚久痔:熟地黄、苍术(米泔浸)各500g,川姜(冬30g,夏15g,春21g)。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200丸,空腹时用米饮汤或酒送下。

⑦滋阴地黄丸(《赤水玄珠》)治胃阴不足,两耳虚鸣,浓汁不干者:熟干地黄30g,山茱萸15g,白茯苓、甘菊、牡丹皮、何首乌(黑豆蒸3次)、黄柏各12g。上药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⑧滋阴地黄丸(《东垣试效方》)治血弱阴虚,心火上攻,瞳子散大,视物则花,偏头肿闷:熟干地黄30g,柴胡24g,生地黄(酒洗)23g,当归身(酒洗,焙干)、黄芩各15g,人参6g,炙甘草、天门冬(汤洗,去心)、地骨皮、五味子、枳壳(炒)、黄连各9g。

上药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食后用茶汤送下,每日2次。

⑨地黄丸(《仁斋直指》)治劳损耳聋:熟地黄、当归、川芎、肉桂、菟丝子、川椒(炒)、补骨脂(炒)、白蒺藜、葫芦巴(炒)、杜仲(炒)、白芷、石菖蒲各4.5g,磁石(烧,醋淬7次,研,水飞)3.75g。上药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腹时用葱汤或温酒送下。

⑩加味六味地黄丸(《医宗金鉴》)治小儿素禀气血虚弱,先天不足,以致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头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迟者:熟地黄、山萸肉各30g,怀山药(炒)、茯苓各24g,泽泻、牡丹皮、五加皮各15g,鹿茸(炙)9g,麝香1.5g。上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小儿每服4.5g,大儿每服6g,盐汤送下。

⑾双芝丸(《奇效良方》)治诸虚,补精气,填骨髓,壮筋骨,助五脏,调六腑,久服驻颜不老:熟地黄(取末)、石斛(去根,酒炙)、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3日,淘,炒)、牛膝(酒浸)、黄芪各120g,杜仲(蜜水浸泡)、五味子(焙)、薏苡仁(炒)各60g,沉香9g,麝香6g,麋鹿角霜250g,白茯苓(去皮)、天麻(酒浸)、干山药、覆盆子、人参、木瓜、秦艽各3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40丸,温酒送下,或盐汤米饮,凡年50以上者,加入黑附子(以青盐汤蘸炮)30g,鹿角(去顶,二指)1对,硫黄(浑用)250g。

上用麻油釜中,以水同煮,常令微沸,勿大急甚,水耗只旋添温水,须用水以备添之,炼令角胶汁尽,其角如霜,以手捻如腻粉,乃盛之取用,勿令秽污着也(一方无山药)。 ⑿熟地黄散(《妇人大全良方》)治产后蓐劳,四肢烦疼,时发寒热,不思饮食:熟干地黄、人参、白芍药、白茯苓、白术各30g,续断、黄芪、桂心、五味子、当归、麦门冬、川芎各23g。

上药咀。每服12g,用水350ml,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240ml,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⒀熟干地黄散(《太平圣惠方》)治消渴属肾消者;小便滑数,口干心烦,皮肤干燥,腿膝消细,渐至无力:熟干地黄、鸡内金(微炒)、黄芪(锉)、白茯苓、牡蛎粉、人参(去芦头)、牛膝(去苗)各30g,麦门冬(去心)、桑螵蛸(微炒)、枸杞子各22g,龙骨45g。上药为散,每服9g,以水200ml,煎至120ml,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⒁地黄散(《幼幼新书》)治骨蒸体热劳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末,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

⒃熟干地黄汤(《妇人大全良方》)治产后虚羸,短气不能食:熟干地黄60g,人参、北五味子、石斛、白茯苓、白术、鹿角胶、附子各30g,桂心、当归、川芎、泽兰叶、黄芪、续断各23。上药咀。

每服12g,水350ml,加姜3片,大枣1个,煎至210ml,去滓,不拘时温服。 ⒃四物汤(《局方》)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熟干地黄(酒洒蒸)、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各等份。上为粗末,每服9g,水300ml,煎至240ml,空心食前,去渣热服。 ⒄玉女煎(《景岳全书》)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症:熟地黄9~30g,生石膏9~15g,麦冬6g,知母、牛膝45g。

水300ml,煎210ml,温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⒅地黄饮(《圣济总录》)治瘖痱。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现用于中风后遗症、各种脊髓病变之偏枯、失语属于精虚痰实者,亦可用于全身性瘙痒症: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桂枝(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30g,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15g。上药锉碎。

每服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100ml,去滓,空腹时温服。 ⒆麦味地黄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口渴烦热、身体倦怠、虚火上升、阴虚干咳:熟地黄250g,山萸肉(酒制)、山药各125g,茯苓(去皮)、五味子(酒蒸)、麦冬、泽泻、丹皮(酒炒)各90g。

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蜡皮封固。每次服1丸,白开水送下。 ⒇桂附地黄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体弱肠寒、小便短数、大便溏泻、脐腹隐痛、肢体倦怠:熟地黄250g,山药、山茱萸各125g,茯苓、丹皮、泽泻各90g,川附片、肉桂各30g。

共研为细末,炼蜜为小丸。

每服9g,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21)坎离既济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口舌干燥、烦热盗汗、虚痰咳嗽、夜梦遗精:熟地黄、当归、山萸肉、怀山药、天门冬、大生地、麦门冬各125g,肉桂、川黄连各90g,川黄柏(盐水炒)、北沙参、川贝母、茯神、酸枣仁、牡丹皮、炙龟板、泽泻、玉竹、地骨皮、知母、陈皮各3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2g,淡盐汤送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22)滋肾保元汤(《疮疡证治》)治疮疡后期,身体虚弱,周身无力,心烦盗汗:熟地黄30g,白术、当归、杜仲各9g,甘草、黄芪各6g,附子、肉桂各3g,山萸肉10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服1帖,水煎分2次服。 (23)《男子性功能障碍与不育》:“治精少不育:生、熟地黄各20g,淮山药、知母、补骨脂各15g,菟丝子、覆盆子、丹皮各10g。每日服1帖,水煎服。” (24)《安徽中草药》:“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熟地、山药、山茱萸各12g,茯苓、丹皮、泽泻各9g,知母、黄柏各6g,水煎服。” (25)《中华进补大全》:“治肝肾阴虚,遗精滑泄,阳举不坚,夜出盗汗,筋骨无力,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熟地15g,龟板、龙骨、当归各12g,白芍、知母、锁阳各9g,黄柏、陈皮各6g。每日一帖,水煎服。” (26)云南中医杂志 1983;(4):“治甲状腺肿大:熟地、归尾、昆布、海藻各15g,川芎、赤芍、桃仁、桔梗各10g,浙贝12g,红花6g。水煎服,每日1剂。

” (27)湖北中医杂志 1984;(2):“治骨质增生症:熟地、当归、黄芪、续断、毛姜、山药、杜仲各60g,千年健、破故纸、五加皮、大伸筋、白鲜皮、石兰藤、石菖蒲、前胡、牛膝、寻骨风、威灵仙各30g,肉桂、附片、制台乌、生石膏、土鳖虫、甘草各15g,白酒2500ml。将上药浸泡白酒中7日,日服3次,每次15ml,1个月为1疗程。

” (28)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3):“治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有单纯蛋白尿、腰痛、两膝酸软,眼睑紧胀,舌质淡,脉沉细:熟地30g,枸杞子、生山药各20g,茯苓15g,丹皮、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1帖。

” (29)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8:(1):“治心肌炎后夜间腹中肠鸣,胸中痞闷,心中悸动而恐,脉沉而弱:熟地、茯苓、桂枝、紫石英各12g,党参、补骨脂各10g,制半夏、白术、淡附片各9g,陈皮、甘草各6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帖。” (30)中成药研究 1988:(5):“治夜间遗尿,症见夜间常有遗尿,入冬为甚,面白肌瘦,肢弱脉缓而细: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菟丝子、韭菜子、益智仁、石菖蒲、当归各9g,川芎6g,肉桂、附片各3g。水煎服,每日1帖。

” (31)江西中医药 1989年;(5):“治射精障碍症:熟地黄、菟丝子、韭菜子各15g,王不留行13g,枸杞子、丹参、路路通各12g,地龙10g,穿山甲6g,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1帖。” (32)内蒙古中医药 1990;(3):“治肾阴不足,心火上炎,神失内守之眩晕少寐,腰酸腿软,舌质红绛,脉细数者:熟地黄18g,山药15g,茯神12g,山萸肉、泽泻、远志、夜交藤各9g,丹皮6g,龙骨、牡蛎各10g。水煎服,每日1帖。” (33)大补地黄丸(中医杂志 1990;(8))治疗干燥综合征:熟地、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各12g,炒黄柏、当归、炒白芍、肉苁蓉、元参、天花粉、天门冬、麦冬各10g,炒知母6g。水煎服,每日1帖。

亦可研成粉末,为丸服。 (34)江苏中医 1991∶(9):“治子宫下垂:熟地、生地各30g,炙黄芪25g,党参、怀山药各20g,白芍、龙眼肉、菟丝子、当归身、白术各15g,炙升麻、炙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帖。” (35)黑龙江中医药 1991;(2):“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熟地、生地、黄芪各30g,元参、制首乌各15g,当归身、麦冬、防风、荆芥、蝉衣、秦艽各10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帖。” (36)吉林中医药 1991;(3):“治习惯性流产、熟地黄、白芍、杜仲各20g,陈皮、当归各15g,白术12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帖。” (37)中医杂志 1992:(12):“治肾虚瘀阻型之脑萎缩,症见善忘,甚则不识家人,精神迟钝,寡言少动,形体衰惫,神志恍惚,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甚至语言不清,语无伦次,饮食起居不能自理,兼有失语及半身不遂,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沉细:熟地、龟板(先煎)、山萸肉、丹参、首乌、枸杞子、褚实子各15g,桃仁、红花、川芎、菖蒲、郁金、赤芍各10g,黄精20g。水煎服,每日1帖,早晚分服。

” (38)八仙长寿丸(四川中医 1993;(6))治阴囊汗出,症见阴囊及两胯、肛门周围汗出潮湿,但无臭味,无痒感,常自觉目眩头晕,四肢倦怠,周身乏力,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而缓:熟地黄、麦冬、茯苓各15g,丹皮、五味子、泽泻、淮枣皮各10g,淮山药20g。

水煎服,每日1帖。 (39)长白山中医药研究与开发 1993∶(4):“治气血不足、耳脉失充之突发性耳聋:大熟地、生黄芪、枸杞子、灵磁石、全当归各15g,杭白芍12g,柴胡、升麻、葛根、广陈皮、黑豆衣、炙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帖,早晚分服。” (40)浙江中医杂志 1994;(1):“治月经不调、黄体功能不足、痛经、小子宫、子宫发育不良等不孕症:熟地、巴戟天、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黄精、仙茅、仙灵脾各12g。水煎服,每日服一帖,适用于整个月经周期,可连续服数月。” (41)陕西中医 1995∶(4):“治肾虚型支气管哮喘,症见短气息促,动则尤甚,腰酸耳鸣:熟地、淮山药、茯苓、丹皮各15g,山萸肉、五味子各10g,制附子、肉桂、甘草各6g。偏阴虚加麦冬、龟板胶;偏阳虚加胡桃肉、冬虫夏草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帖。

1周为1疗程。”

食疗 ①芪地鸡肉汤(《中华进补大全》)治夜间多尿、小腹冷痛、遗尿:熟地、黄芪各15g,鸡肉250g,姜、葱、黄酒、盐、味精适量。将黄芪、熟地装入纱布袋中,与鸡肉(切成小块)加清水同煮,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小时,去药,加调料与鸡肉同沸后,分次食之。 ②补血肝片(《中华进补大全》)治失血后所致心悸、月经不调、小腹隐痛:熟地(焙研)、当归(焙研)、丹参(研)各6g,肝(切片)100g,胡萝卜30g,豆油200g,姜、盐、黄酒适量。先在锅中放油烧热,胡萝卜倒入煸炒,加猪肝片、黄酒后盛起。再在锅中置清水250ml,倒入药末,用文火煮半小时,然后起旺火,将猪肝、胡萝卜倒入同炒,加盐调味,用湿生粉勾芡即可。

③熟地粥(《中华进补大全》)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痛,月经不调,消渴症:熟地黄(切片)30~50g,南粳米50~100g。将熟地用纱布包扎,放入锅内,浸泡片刻,用文火煮沸,加入粳米煮粥,待米开时,去熟地服粥。

7天为1疗程。

④熟地酒(《中华进补大全》)治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目眩耳鸣、妇女月经不调、须发早白、食欲不振:熟地(捣碎)250g,糯米酒2500g。将熟地入酒中,加盖密封,每日晃动一次,21天后饮服。每服少许。

⑤杞菊地黄粥(《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脑的血虚头痛者:熟地15~30g,枸杞子20~30g,菊花3~10g,粳米100g,冰糖适量。先将熟地、枸杞子煎取浓汁,分2份与粳米煮粥。另将白菊花用开水沏茶,在粥欲熟时,加入粥中,稍煮,下冰糖烊化即可。每日食粥2次。

⑥复方熟地酒(《中国药膳学》)用于男女精血不足,腰痛,乏力,眩晕,性功能减退等:大熟地250g,沉香或檀香3g,枸杞120g,白酒3000g,上药浸泡10日以上,即可饮,每日9~30g,但不可过量。(脾虚食少,气滞痰多及便糖者不宜用。

) ⑦归地排骨(《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产妇产后身体虚弱阴血亏损之大便难者:熟地、当归各20g,排骨250g,葱、姜、盐适量。将熟地、当归装入纱布袋中,与调料、排骨同煮约1小时,取出纱布袋,即可佐餐食用。 ⑧百合熟地龙齿汤(《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安神除烦:熟地、百合、龙齿各15g。龙齿先煎40分钟,再入百合、熟地同煎煮,取汁饮服。

日服1次。 ⑨杞子地黄粥(《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肝肾阴亏之眼疾,尤为高度近视引起眼底改变者:枸杞子15g,熟地黄50g,粳米100g。

先将地黄用水浸泡1小时,煎煮2次,去渣取汁,合并药液。将枸杞子与粳米,放入药液,文火熬粥,待温食用。每日1次,连服10日。

【医药家论述】:

①张景岳《本草正》:“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对多血之脏为要药。补气以人参为主,补血以熟地黄为主。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 ②李时珍《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

虞抟《医学正传》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

或云,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之精微者也。”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熟地稍温,其功更薄。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

但二地之性,凉而泥膈,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误用则泄不止。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溏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地黄。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丸中亦禁入地黄。

没有气证当用而不可无者,则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证当用而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 ④张元素:“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⑤李杲:“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

” ⑥张璐(《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脐下痛,属肾脏精伤;胫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黄不除。” ⑦贾所学《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入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血,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

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肝肾,故凡生熟地黄、天冬、麦冬、炙龟板、当归身、山茱萸、枸杞、牛膝皆粘腻濡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⑧黄宫绣《本草求真》:“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胃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虑之一失耳。夫即脾肾虚寒,则脾与肾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坚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

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阳盛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失火,厥气上逆则呕,则此为深忌。” ⑨陈念祖《本草经读》:“张景岳以百病之主俱从肾治,误以《神农本草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藏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黄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黄之胶粘着者,女人有孕服四物汤为主,随症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黄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着物,如油入面一着遂不能去也。” ⑩张山雷《本草正义》:“地黄,为补中补血良剂,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干地黄,即今之所谓原生地也。然《本经》独于此味用一干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则指鲜者而言之,可知干地、鲜地,六朝以前,本已分为两类,但辨别主治,犹未甚严。至《名医别录》,则更出生地黄一条,显与干地黄区别,其主治则干者补血益阴,鲜者凉血清火,功力治疗,不复相混。然究属寒凉之品,惟虚而热者为宜,若真阴不充,而无热证,则用干地,犹嫌阴柔性质,不利于虚弱之脾胃。

于是唐、宋以来,有制为熟地黄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俾中虚者服之,不患其凝滞难化,所以熟地黄且有微温之称,乃能补益真阴,并不虞其寒凉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变为滋养肝、脾、肾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质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然粘腻浊滞,如大愈之体服之,亦碍运化,故必胃纳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而窒滞中州,必致胀闷,虽有砂仁拌蒸,亦属失济,则中气太弱,运动失权之弊也。”“熟地之补阴补血,功效固不可诬,然亦惟病后无虚,乃真阴素薄者,可以为服食补养之用。今人多以入滋补膏方中,正是恰到好处,苟其人胃纳素薄,及虚弱成瘀者,得此亦必中满妨食,甚且作胀,其危害亦颇不浅,而痰饮弥漫,或兼夹外感者,因失论矣。” ⑾地黄的本草学研究(中医杂志 1990∶(5))熟地黄在古本草中与干地黄亦时而有混,李时珍曰:“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因此,在运用古方时,不仅对生地黄、鲜地黄要加以区别,而且对干地黄与熟地黄也需要从药性疗效应用方面,加以正确判断。” ⑿颜仁泰(浙江中医杂志 1994∶(1)):“明代张介宾,提脾胃水谷与命门精血互资,主张用补精血的熟地补土厚肠胃,张氏所立大补元煎为补养脾胃元气之第一要方,熟地即主药之一,治疗脾胃诸疾,如呕哕,吐泻,甚至久泻不止者,制理阴煎、胃关煎等方,俱用熟地为主药。至于熟地的补土应用指征,当以真阴亏损,肝肾精血残惫,以致土气困顿不展为前提,此时用熟地既可补精填髓,又能苏展脾气而厚肠胃,否则咨意滥用,其不偾事者几希!”

上一篇: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