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287页(1291字)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基源 为漆树科杧果属植物杧果、扁桃和林生杧果的果核。

原植物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 C.Y.Wu et Y.L,Ming。

林生杧果Mangifera sylvatica Roxb.

余项参见“杧果”条。。

【生药】:

采集 食用杧果后,收集果核,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 果核肾形或卵圆形,压扁,长约6~10cm,直径3~5cm;外表淡黄色或土黄色,纤维性,坚硬而粗糙,破碎后内果皮纤维状,内表面淡黄色,木质化。种皮较薄,类白色,子叶2枚,肥厚,暗棕色。气微,味微涩。

以洁净、核仁肉厚者为佳。。

【化学】:

杧果果仁中含有脂肪,其中脂肪酸的组成是硬脂酸、油酸[1]、亚油酸[2]、棕榈酸、花生酸、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1],糖脂类包括6种乙酰半乳糖基甘油酯,磷脂类成分有磷脂酸(Phosphotidic acid)、磷脂酰胆碱(Phosphotidylchol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phatidylethanolamine)[3]。果仁中另含β-谷甾醇[1]、杧果甙(Mangife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葡萄糖[4]等。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40 [2] 云南植物研究 1989;11(2):223 [3] J Food Sei 1987;52(3):833 [4] CA 1982;96:214353y

【药性】:

性味 酸、涩,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酸,平。” ②《广西中药志》:“酸、涩,平。” ③《广西中药》:“苦,平。”

主治 疝气,食滞。

①《岭南采药录》:“能消食滞。” ②《南宁市药物志》:“治疝痛。” ③《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内果皮粉末作驱虫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个;或研末。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药志》:“治疝气及小儿食滞:杧果核、眼核、柚子核、桃核、黄皮核。煎汤服。”

单方应用 《广东中药》Ⅱ:“治食滞咳嗽:杧果核、布渣叶。同煎服。

上一篇:杧果叶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