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野棉花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323页(1680字)

【概况】:

基源 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的干燥根状茎。

原植物 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ex DC.[Eriocapitella vitifolia(Buch.-Ham.)Nakai]

形态 植株高60~100cm。根状茎斜生,木质,粗0.8~1.5cm。基生叶2~5,有长柄;叶片心状卵形,长(5.2~)ll~22cm,宽(6~)12~26cm,3~5浅裂,边缘有小牙齿,表面疏被短粗毛,背面密被白色绒毛;叶柄长(6.5~)25~60cm。花葶粗壮,被密或疏的柔毛;聚伞花序花20~60cm,2~4回分枝,苞片3,形似基生叶;花梗长3.5~5.5cm;萼片5,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长1.4~1.8cm,宽8~13mm,外面有白色绒毛;雄蕊长约为萼片长的1/4,花丝丝形;雌蕊圆锥形或卵形,密被白毛。

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5cm;瘦果有细柄,长约3.5mm,密被绵毛。花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0卷.图版6∶4~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00~2700m山地草坡、沟边或山林中。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和南部。

缅甸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晒干。

药材产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本品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作“白头翁”使用。

鉴别 干燥根略呈圆柱形,常扭曲,全长10~25cm,直径0.6~2cm。

商品大多已断折,外表面棕色至紫棕色,表面粗糙,具纵向凹裂,间或可见支根痕,外皮有时脱落,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根头部略膨大,顶端附有残存的叶柄基部,密生白色绵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色,射线色较深,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作放射状排列。

根的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气微弱,味苦。

。【药性】:

性味 ①《滇南本草》:“苦,微寒。有毒。”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有小毒。” ③《湖南药物志》:“苦,温。有大毒。

主治 治疟疾,痢疾,脚气,肠寄生虫病,痈疽肿毒。 ①《滇南本草》:“下气。杀小儿寸白虫、蛔虫犯胃。”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肠炎,痢疾。” ③《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3g;或研末作丸。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湖南药物志》:“治疟疾:野棉花根7~9枚,常山240g,黄豆200g。共煮熟,去药,黄豆晒干研成细粉,酒调为丸、雄黄为衣。疟前服10粒。

单方应用 ①《昆明民间草药》:“治痢疾腹泻,虫积腹痛:野棉花根3~9g,水煎服。” ②《昆明民间草药》:“治跌打内外伤出血:野棉花根3~9g,水煎服。” ③《湖南药物志》:“治痈疽不溃:野棉花根、叶6~9g。水煎服。” ④《湖南药物志》:“治发痒子:野棉花根3株,水煎服。” ⑤《湖南药物志》:“治蜈蚣咬伤,对口疮:野棉花根捣烂敷。”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肠炎:野棉花根30g。洗净,切碎,加水半面盆,煮沸10分钟,趁热泡洗双脚20~30分钟,每日1~2次。

”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痞块:野棉花根15g。甜酒煮。

取汁内服,取渣外包,连服3剂。” ⑧《湖南药物志》:“治龋齿痛:野棉花根含口内牙痛处。”

食疗 《湖南药物志》:“治脚气病:野棉花根炖脚食。”

上一篇:野棉花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