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粟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773页(2835字)

【概况】:

异名 白粱粟、粢米、白粱米(《别录》),籼粟(《纲目》),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禾本科尾草属植物粱的颖果。

原植物 粱Setaria italica(L.)Beauv.(Panicumitalicum L.)

历史 始载于《别录》,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如《纲目》云:“古人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代呼为粱,后人乃麦以粱之细者为粟……,北人谓之小米也。”所云正是本种。

形态 一年生。秆高0.1~1m。叶鞘松包茎秆,有或无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长9~48cm,宽0.6~4c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较下面粗糙。

圆锥花序穗状,常下垂,长8~42cm,宽1~6cm,黄色、褐色或紫色,因品种而多变异,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长为小穗的3/4至与小穗近等长,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第2外稃质坚硬,与第1外稃近等长,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与第2内稃包裹颖果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花果期秋季。

(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711~712页.图658)

生境与分布 中国黄河流域的主要栽培作物,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培。

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也有栽培。

。【化学】:

脱果壳种子和带果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

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

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此外新鲜植物并含β-丙氨酸和γ-丁氨酸,少量β-胡萝卜素、叶黄素。

附 茎含白瑞香甙(Daphnin)类,有毒[1]

叶中含有金雀花素2″-O-木糖甙(Scoparin 2″-O-xyloside)、金雀花素2″-O-葡萄糖甙(Scoparin 2″-O-glucoside)、荭草素6″-O-(E)-阿魏酰-2″-O-木糖甙[Oriientin 6″-O-(E)-ferulyl-2″-O-xyloside]、荭草素X″-O-(E)-阿魏酰-2′-O-葡萄糖甙[Orientin X″-O-(E)-ferulyl-2″-O-glucoside]、牡荆素X″-O-(E)-阿魏酰-2″-O-木糖甙[Vitexin X″-O-(E)-ferulyl-2″-O-xyloside]、牡荆素X″-O-(E)-阿魏酰-2″-O-葡萄糖甙[Vitexin X-O(E)-ferulyl-2″-O-glucoside]以及牡荆素x″-O-(E)-芥子酰-2″-O-木糖甙[Vitexin x″-O-(E)-sinapyl-2″-Oxyloside][2];叶中还含8,3′-二甲氧基-5,4′-二羟基黄酮7-葡萄糖甙(8,3′-Dimethoxy-5,4′-dihydroxyflavone 7-glucoside)[3]、粟素(Setarin)[4]和粟醇(Setariol)[5](1)。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33 [2] CA 1990;112∶73800b [3] CA 1991;115∶68432r [4] Phytochemistry 1991;30(11)∶3826 [5] CA 1992;117∶108123r

。【药性】:

性味 甘、咸,凉。

陈粟米:苦,寒。 ①《别录》:“咸,微寒。陈粟米:苦。” ②《本草衍义》:“陈粟米:冷。” ③《纲目》:“咸、淡。” ④《本草备要》:“甘、咸,微寒。” ⑤《陆川本草》:“甘,平。”

归经 ①《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少阴经。”

功效 和中益气,益肾,除热,解毒。

止痢。

主治 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

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①《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 ②《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③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④孟洗:“陈粟米:止痢。” ⑤《日用本草》:“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⑥《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⑦《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使用注意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食医心镜》:“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30g,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②《兵部手集方》:“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 ③《崔氏纂要方》:“治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或粟米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

。【医药家论述】:

①方广《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 ②李时珍《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③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粳二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上一篇:粟奴 下一篇:粟米泔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