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57页(10262字)
【概况】:
异名 杏核仁(《本经》),杏子(《伤寒论》),木落子(《石药尔雅》),苦杏仁(《临证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 为蔷薇科杏属部分植物的味苦的干燥种子。杏属全世界约有8种,中国产7种。
原植物 正品杏仁一般有3种: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Prunus armeniaca L.),又名甜梅(江南录),杏树(《救荒本草》),杏花(《花镜》),归勒斯(蒙语)。野杏A.vulgaris Lam.var.ansu(Maxim.)Yu et Lu(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山杏A.sibirica(L.)Lam.(Prunus sibirica L.),又名西伯利亚杏,西柏日-归勒斯(蒙语)。另有1种在东北部分地区作杏仁用: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v.(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又名辽杏。
杏仁有甜、苦之分,药用为苦杏仁,甜杏仁多制副食品用。栽培的杏和野杏所产的种子,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
从原植物来看,山杏、东北杏及野生的野杏的杏仁为苦的;栽培的杏及野杏的杏仁,有些是苦的,有些是甜的。
历史 杏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陶弘景谓:“杏生于晋川山谷,五月采之。”“凡用杏仁,以汤浸去皮尖、炒黄,或用面麸炒过。”《图经本草》谓:“杏核仁,今处处有之。其实亦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杏子入药,今以东来者为胜,仍用家园种者。山杏不堪入药。”从上所述,可知古时所用杏仁,多以家杏为主,而无甜苦之分,并认为山杏(野杏)不堪入药,今药材则以苦杏仁为主。因此不管家杏或野杏,凡是苦的杏仁均作药用。
形态 杏为乔木,高5~8m;树皮灰褐色,纵裂;多年生枝浅褐色,皮孔大而横生;一年生枝浅红褐色,有光泽,无毛,具多数小皮孔。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长5~9cm,宽4~8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叶边有圆钝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叶脉间具柔毛;叶柄长2~3.5cm,无毛,基部常具1~6腺体。花单生,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1~3mm,被短柔毛;花萼紫绿色,萼筒圆筒形,外面基部被短柔毛;萼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花后反折;花瓣5,白色或带红色,具短爪;雄蕊约20~45,稍短于花瓣;子房被短柔毛,花柱1,与雄蕊几等长,下部具柔毛。果实球形,稀倒卵形,直径约2.5cm以上,白色,黄色至黄红色,常具红晕,微被柔毛;果肉多汁,成熟时不开裂;核卵形成椭圆形,两侧扁平,顶端圆钝,基部对称,表面稍粗糙或平滑;种仁味苦或甜。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8卷.28页.图版4∶1-3)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均产,多数为栽培,尤以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种植较多,少数地区逸为野生。
野杏与杏的不同之处在于:叶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常2朵,淡红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核卵球形,离肉,表面粗糙而有网纹。
本变种主要产于中国北部地区,栽培或野生,尤其在河北,山西等地普遍生长。
山杏与杏不同之处在于:植株较小,呈灌木或小乔木状,高2~5m;叶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长渐尖至尾尖:果肉薄而干燥,成熟时开裂;核基部常不对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东北杏与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叶边具不整齐细长尖锐重锯齿,幼时两面具柔毛,花梗长7~10mm;果梗稍长于花梗。分布于吉林、辽宁等地。。【生药】:
栽培 杏树适应性强,能耐寒、耐旱、耐贫瘠;山区、平原均可种植。
用种子或嫁接繁殖。种子繁殖于秋季播种,按行距25cm、深6~10cm开条沟,每隔6cm播1粒种子,每亩用种量20kg。播后,施人畜粪水,并盖草木灰和细土。培育2年就可出圃,于秋末或早春定植,行株距各5m,每穴栽1株,覆土踩紧,浇水定根。
以后每年注意中耕除草,冬季需追施人畜粪或厩肥、堆肥,并结合培土。嫁接繁殖,可用李、梅、桃等幼苗做砧木,在8月进行芽接,培育1~2年后移栽。
采集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子,晾干。杏仁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东部、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产量大。
山杏仁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
西伯利亚杏仁主产中国东北地区,河北也产。
鉴别
性状 ①杏仁扁心脏形,顶端尖,基部钝圆而厚,左右略不对称,长1.2~1.7cm,厚4~6mm;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有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尖端一侧有深色短线形种脐,基部有椭圆形的合点,自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凹下的维管束脉纹,布满种皮,种皮薄,除去种皮,可见乳白色子叶2枚,富油性。气无,加水共研,发生苯甲醛香气,味苦。
②山杏仁性状特征与杏仁相似。 ③西伯利亚杏仁呈圆锥形而稍扁,长1~1.2cm,宽约1cm,厚约6mm。
种皮黄棕色。均以粒饱满,完整者为佳。
显微 ①杏仁 种子中部横切面:种皮外表皮细胞1列,散有长圆形、卵圆形、贝壳形及顶端平截而呈梯形的黄色石细胞,石细胞高38~95μm,宽30~57μm,上半部突出于表面,壁较厚,纹孔少或无,下半部埋在薄壁细胞间,壁较薄,纹孔及沟纹多。下方为细胞皱缩的营养层,有细小维管束。
内表皮1列,含黄色物质。外胚乳为数列颓废的薄壁组织。
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77页.图44、45) ②山杏仁 粉末:黄白色。1)种皮外表皮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连接成行或聚集成群,淡黄色、鲜黄色或黄棕色,侧(断)面观大多呈贝壳形、类圆形、卵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梭形,径向27~76μm,底部宽18~60μm,突出于表皮层的部分呈半月形、弓形或圆拱形,约占高度的一半,壁厚5~10μm,层纹及纹孔明显,底部壁厚3~5μm,层纹无或极少,纹孔甚密;表面观石细胞呈类圆形、多角形、类多角形或棱形,纹孔大而密,类圆形、类三角形或茧形。 2)种皮外表皮细胞类圆形黄棕色或棕色,常与种皮石细胞相连,壁常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
3)子叶细胞含糊粉粒,直径5~7μm,较大的糊粉粒中有一细小簇晶,直径2~6μm;并含脂肪油滴。 4)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直径14~29μm,壁厚至5μm,含脂肪油滴。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35页.图261) ③山杏仁 粉末:黄白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断)面观呈类圆形、卵圆形、贝壳形或扁梭形,径向22~54μm,底部宽14~72μm,突出于表皮层的部分呈半月形或微拱形,壁厚6~10μm,底部壁厚5~7μm,层纹无,纹孔甚密;表面观石细胞呈类圆形、卵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类长圆形,纹孔大而密,类圆形、茧形或不规则分枝状。
种皮外表皮细胞壁较薄,有的角隅处微增厚,子叶细胞含糊粉粒,较大的糊粉粒中有一细小簇晶,直径4~7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37页.图262) ④东北杏仁 种子横切面:石细胞多呈突出的长贝壳形,上端较小,基部较宽大,高46~95μm,宽42~91μm,全体有纹孔,孔沟细密。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77页.图45)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等量碳酸钙共研碎,放入具塞三角瓶中,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过液,吸去石油醚,吹干,再加入乙醇4ml冷浸过夜,乙醇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苦杏仁甙为对照,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为展开剂,展距18cm,碘蒸气显色,苦杏仁甙显黄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77页.图46)
加工炮制 ①杏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②杏仁 取净杏仁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去皮。用时捣碎。 ③炒杏仁 取杏仁,用文火炒至黄色。用时捣碎。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化学】:
种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约2%,脂肪油含量为50%,主要为α-桐油酸(α-Elaeostearic acid),并含胆甾醇、雌酮(Estrone)雌二醇。此外,尚含苦杏仁酶(Emulsin),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及樱甙酶(Prunase)[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1 [2]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10
【药理】:
①镇咳祛痰作用 苦杏仁经沸水泡闷或以流通蒸气蒸的炮制后,其煎剂0.8g/kg ig,对枸橼酸引咳的豚鼠有镇咳作用;0.4,0.8g/kg ig,以小鼠酚红排泌法试验表明有祛痰作用[1]。
苦杏仁甙1~100mg/kg ig,对二氧化硫诱发小鼠咳嗽有抑制作用[2]。 ②抗炎镇痛作用 杏仁中所含的某些蛋白质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中KR-A40mg/kg,KR-B5mg/kg,AR-A及AR-B0.5mg/kg iv,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KR-A,KR-B,AR-A5mg/kg,AR-B0.5mg/kg iv对小鼠ip苯醌(phenylquinone)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3]。 ③对兔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对正常兔,苦杏仁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对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实验动物,不仅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并可使病变得到改善,提示苦杏仁可试用于临床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
④苦杏仁甙的药代动力学 兔快速iv苦杏仁甙500mg/kg,血药——时曲线呈二项指数函数关系,按二室开放模型公式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主要参数为t1/2(α)=3.5min,t1/2(β)=43min,Vc=131ml/kg,Vd=246ml/kg,兔恒速iv同剂量苦杏仁甙结果与此一致,兔在48h内排出原形药为62%[5]。
毒性 苦杏仁甙及苦杏仁甙酶,内服后,苦杏仁甙可被酶水解产生氢氰酸和苯甲醚,普通1g杏仁约可产生2.5mg氢氰酸,氢氰酸是剧毒物质,人的致死量大约0.05g[6]。
参考文献 [1] 中药材 1991;14(8)∶38 [2] Planta Med. 1986;52(4)∶275 [3]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1)∶81 [4] 中华医学杂志 1987;67(7)∶408 [5] 中国药理学报 1986;7(5)∶460 [6]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08。
【药性】:
性味 苦,温。
有毒。 ①《本经》:“甘,温。” ②《别录》:“苦,冷利。有毒。” ③《本草正》:“苦、辛、微甘。”
归经 入肺、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二经。”
功效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
主治 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 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
宿即动冷气。” 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 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 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
” 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齇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恶黄芪、黄芩、葛根。
畏蘘草。” ②《本草经疏》:“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桔梗,治外感咳嗽,痰多。
②配前胡、紫苏、麻黄,治感冒咳嗽。 ③配麦冬,治燥热伤肺咳嗽。 ④配川贝,治肺虚久咳无痰,或痰粘,痰核,瘿瘤。 ⑤配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⑥配升麻,治肺气不宣,咳喘,小便不利,水肿。 ⑦配苡仁,治湿温,肺痈,咳吐脓血样痰。
⑧配桃仁,治胸腹少腹疼痛,气秘,血秘,噎膈。 ⑨配瓜蒌仁,治肠燥,气滞便秘。 ⑩配蜂蜜,治肺燥干咳。
⑾配橘红、厚朴,治痰湿壅肺,气逆喘咳,胸膈不舒,消化不良。
⑿配冬瓜仁、马兜铃,治痰热咳嗽。 ⒀配桑叶、菊花,治外感风热。
⒁配瓜蒌、桃仁泥、槟榔,治肺气不降而致大便干结。
方选和验方 ①杏仁丸(《千金方》)治咳逆上气:杏仁90g,熟捣如膏,蜜200ml,为三分。以一分内杏仁捣,令强,更内一分捣之如膏,又内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
每服不得过5g,则痢。 ②杏仁膏(《千金方》)治上气,头面风,头痛,胸中气满贲豚,气上下往来,心下烦热,产妇金疮:杏仁30g,捣研,以水1200ml滤取汁,令尽,以铜器煻火上从旦煮至日入,当熟如脂膏,下之。
空腹酒服9g,日三,不饮酒者,以饮服之。 ③杏仁汤(《备急干金要方》)治产后虚,气逆,咳痰呕恶:杏仁、陈皮、白前、人参各90g,桂心120g,苏叶、半夏各30g,生姜300g,麦门冬30g。
水煎服。
④杏仁饮子(《备急千金要方》)治暴热嗽:杏仁40枚,柴胡120g,紫苏子30g,陈皮30g。
水煎饮常服。 ⑤杏仁煎(《备急千金要方》)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桑白皮150g,贝母、通草各120g,紫菀、五味子各90g。
以水1800ml煮取600ml,入杏脂200ml,生姜汁、砂糖、蜜各200ml,微火煎取800ml如饴,每服60ml,日3夜1。 ⑥杏仁煎(《备急千金要方》)治眼暴赤:杏仁(研如膏)、黄连各15g,腻粉3g,白蜜10ml,古字钱5文,消梨汁60ml。以慢火煎减至一半,滤取汁熬成膏,每取半小豆许点目中。
⑦杏仁丸(《太平圣惠方》)治咳嗽喘急,腹胁坚胀,小便不利:杏仁(研如膏)90g,桂心、马兜铃、枳壳、葶苈子、瞿麦、木通、大腹皮各30g。
研末,和杏仁膏后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枣汤下。
⑧杏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易简方》)治内伤外感咳嗽,虚劳咯血,痰饮停积:人参、半夏(汤洗7次)、茯苓、芍药、官桂(去皮)、炮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2g,加杏仁5枚,生姜五片,水煎去渣,食前服。
⑨杏仁散(《太平圣惠方》)治热病,胸膈烦闷,喘息奔急:杏仁、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炙甘草各30g,木通15g。
研为散,每服15g,水煎服。 ⑩杏仁散(《太平圣惠方》)治上气喘急,胸部满闷,咽喉不利:杏仁、桂心、厚朴、白前、麻黄各0.9g,人参、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胡麻各15g。研为散,每服15g,用鲤鱼肉250g,生姜15g,二味同煮取汁煎药服。
⑾杏霜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咳嗽痰逆,胸膈不利:杏仁(研)5kg,甘草(炒)5.25kg,炒粟米480g,炒盐12.5kg。研末,每服3g,开水调下。
⑿杏参散(《济生方》)治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疲极筋力,喘急不安:杏仁、人参、桑白皮、橘红、大腹皮、槟榔、白术、诃子肉、半夏、桂心、紫菀、甘草(炙)各等份,研为散。每服12g,加姜5片、紫苏7叶。水煎服。 ⒀杏仁散(《太平圣惠方》)治妊娠6月,伤寒头痛壮热,咳嗽气急:杏仁、五味子各0.6g,炮姜、紫菀、甘草(炙)各15g,麦门冬30g,钟乳粉0.15g。研为散,每服9g,加枣三枚,水煎服。 ⒁朱砂丸(《杨氏家藏方》)治暴下水泻及积痢:杏仁20粒(汤浸去皮尖),巴豆20粒(去膜油令尽)。上件研细,蒸枣肉为丸,如芥子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食前。 ⒂杏仁膏(《圣济总录》)治眼疾翳膜遮障,但瞳子不破者:杏仁90g(汤浸去皮尖,双人)。每30g,以面裹,干煻灰火中炮熟,去面,研杏仁,压取油。
又取铜绿3g与杏油同研,以铜箸点眼。 ⒃《博济方》:“治肺气喘急,由于肺胀,经络塞,气道不宣,则上气逆喘,或息鸣:杏仁、马兜铃、蝉衣各15g,砒0.3g,共研末。煮枣肉20枚,和药末为丸如桐子大,每服2丸,薄荷汤下。” ⒄杏人汤(《外台秘要》)治肛中生虫:杏仁5枚,盐15g,苦酒200ml。
煎减半服之。亦可外洗。
⒅杏子汤(《三因极-病证方论》)治阳明伤风,能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潮热而哕,其脉浮弦长而数:杏仁(去皮尖)、半夏(汤法去滑)、五味子各7.5g,芍药、桂心、细辛、炮姜、大黄(蒸)、甘草(炙)各9g,茯苓12g。为末,每服12g,水煎,食前服。
⒆杏子散(《全生指迷方》)治咳逆倚息,喘急鼻张,其人不得仰,咽中作水鸡声,时发时止:杏仁(研成膏)、麻黄末等份。2味和匀为散,每服4g,橘皮汤调下。 ⒇杏仁汤(《温病条辨》)治伏暑,肺疟,口渴引饮,咳嗽频作,舌苔白:杏仁、滑石、茯苓各9g,黄芩、连翘、桑叶各4.5g,白豆蔻壳2.4g,梨皮6g。水煎服,日2次。
(21)杏苏饮(《医宗金鉴》)治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咳嗽喷嚏,鼻塞声重,脉浮缓:杏仁(炒)、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白皮(炒)、黄芩、生甘草、麦门冬、浙贝母、橘红。加生姜,水煎服。 (22)杏苏散(《温病条辨》)治外感凉燥,头微痛,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苔白,脉弦:陈皮、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 (23)《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咳嗽气喘:杏仁、紫苏各9g,麻黄、贝母、甘草各6g。水煎服。
” (24)中医杂志 1988;(8):“治高山反应:杏仁10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10g。水煎服。” (25)《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家犬咬伤:甜杏仁、白果仁、生半夏各9g。先将杏仁、白果仁以开水泡片刻,去掉外衣,再和半夏同捣如泥,做成小饼,将药饼敷贴伤口。
” (26)《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高血压病:杏仁12g,白蒺藜15g,玄参15g,丹参15g,槟榔6g,车前子15g,琥珀粉1g。水煎服。
” (27)杏桑苏合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肺胃蕴热型小儿气管炎:杏仁6g,桑白皮6g,苏子6g,葶苈子6g,地骨皮10g,茅根10g,前胡10g,黄芩3g,瓜蒌3g,知母3g,莱菔子3g,生甘草1.5g,水煎服。另人工牛黄0.3g,分2次,冲服。
(28)《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胃疼:杏仁5粒,胡椒7粒,枣7枚。共捣烂为丸,黄酒冲服。
” (29)《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小儿后期脐风:杏仁12g,龙骨6g,伏龙肝10g,白矾3g。将药物研细末,调拌人乳,外涂脐部,或少许内服。
” (30)《四川中药志》:“治大便秘结:杏仁10g,桃仁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柏子仁10g,木香10g。捣烂,为蜜丸,每服5~10g。” (31)《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鼻内生疮肿痛:杏仁适量,去皮尖,捣烂如泥,用人乳调匀,塞鼻中。” (32)《临床验方集锦》:“治小儿百日咳:杏仁6g,紫菀10g,百部10g,半夏10g,橘红5g,代赭石(先煎)15g,蜈蚣3g,甘草3g。水煎服。” (33)《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雀斑:杏仁40粒(去皮尖),轻粉0.6g,麝香0.15g。共研末,晚间用鸡蛋清调涂,次晨洗去。”
单方应用 ①《本草拾遗》:“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杏仁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 ②《千金方》:“治鼻中生疮: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 ③《纲目》:“治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不拘大人小儿。” ④《千金方》:“治犬啮人:熬杏人15g,令黑,碎研成膏敷之。” ⑤中医研究院《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治慢性气管炎:取带皮苦杏仁与等量冰糖捣碎混合,制成杏仁糖,早晚各服9g。” ⑥湖北《中西医结合资料选编》:“治外阴瘙痒:杏仁9g,炒枯研成细粉,加麻油45g,调成糊状。同时先取桑叶煎水冲洗外阴,然后用杏仁油糊涂搽,每日1次。
或用带线棉球蘸杏仁油糊塞入阴道24小时后取出。
”
食疗 ①《食医心镜》:“治气喘促浮肿,小便淋沥:杏仁30g,去皮尖,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120ml。” ②三仁酒(《温病条辨》):“治湿温初起,暑热夹湿,头痛身重,胸闷,食欲不振:杏仁、滑石(另包)各50g,白通草、竹叶、厚朴各30g,生意苡仁50g,半夏30g,白蔻仁20g,江米酒1.5kg。将上药共捣碎细,用酒浸于净瓶中,7宿后开封,去渣备用。
每次饮20ml,日三。避风,孕妇忌服。”。【医药家论述】:
①李杲:“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故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在血,用桃仁、陈皮;所以俱用陈皮者,以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也。
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 ②李时珍《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 ③黄元御《长沙药解》:“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调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量,除刺,开耳聋,去目翳,平胬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皆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盅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东垣论杏仁与紫菀,均属宣肺除郁开溺,而一主于肺经之血,一主于肺经之气;杏仁与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脉浮气喘便秘,于昼而见;一治其脉沉狂发便秘,于夜而见。冯楚瞻论杏仁、栝楼,均属除痰,而一从腠理中发散以祛,故表虚者最忌;一从肠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虚者切忌。
诸药貌虽相同,而究实有分辨,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
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 ⑤日·吉益为则《药征》:“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⑥邹澍《本经疏证》:“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借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之于芍药,水母之于虾矣。” ⑦张秉成《本草便读》:“凡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止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之力,但风寒外束,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故麻黄汤用之,亦此意耳。
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经血分,一入肺经气分。至于解毒杀虫,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