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鬼针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673页(3917字)

【概况】:

异名 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萆药》),鬼骨针(《江苏植物药志》),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疾藜(《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刺针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粘身草(《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婆婆针的全草。

原植物 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 L.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鬼针草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结合现在商品药材原植物,古今所用似为同一物。

形态 一年生草木。

茎直立,高30~120cm,下部略四棱,无毛或上部被稀疏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6cm;叶片长5~14cm,二回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披针形,具1~2对缺刻或深裂,边缘有稀疏而不规则的粗齿,两面疏被柔毛。头状花序直径6~10mm,花序梗长1~5cm;总苞杯状,总苞片2层,外层总苞片宽线形,5~7枚,长2.5~5mm,被较密的短柔毛,内层总苞片椭圆形,长3.5~8mm,膜质,边缘黄色;托片狭披针形,长约5mm,果时可达12mm;舌状花1~3朵,不育,舌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mm,顶端全缘或具2齿,黄色;中央管状花长约4.5mm,冠檐5齿裂,黄色。瘦果线形,略扁,具3~4棱,长12~18mm,宽约1mm,具瘤状突起及小刚毛,顶端芒刺3~4枚,稀2枚,长3~4mm,具倒刺毛。花期8~9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96页.图6405)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中国除西藏等地外,广泛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都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长。

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按株行距26×33cm开穴直播,深1~2cm,每亩用种子0.5kg。播后覆细土或盖草木灰。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3~4株。

生长期中需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虫害有蚜虫,需及时喷射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

采集 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 茎近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

气微,味淡。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化学】:

全草含生物碱、皂甙、鞣质[1]、挥发油、苦味质、胆碱[2]和黄酮甙[3]

参考文献 [1]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29 [2] 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61∶985 [3] CA 1963;58∶7082h

【药理】:

①抑菌作用 鬼针草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1]

鬼针草水煎剂对堪萨斯分枝杆菌有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5mg/ml[2]。鬼针草的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3]

②降血脂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以鬼针草按7∶3的比例混合制成水浸膏(每100g生药出浸膏20g),对大白ig给药20g生药/kg,连续5wk,无论是预防给药组,还是治疗给药组均有降低胆固醇和β-脂蛋白的作用;对大白鼠ip浸膏溶液6g生药/6ml或3g生药/6ml,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达96%及86%,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乙酰水杨酸组(抑制率为40%)[4]

参考文献 [1] 植物学报 1953;2(2)∶312 [2] 微生物学通报 1989;16(3)∶153 [3] Medicinal and Poi5onous plants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2Ed.,Watt.JM,1962∶205 [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1)∶33

。【药性】:

性味 ①《本草拾遗》:“苦,平。” ②《泉州本草》:“温,苦。”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虫蛟伤。 ①《本草拾遗》:“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 ②《纲目》:“治蝎虿伤。” 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肿解毒。” ④《江苏植物药志》:“捣汁敷,止血。” 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肿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阑尾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刺针草75g,连钱草60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胃肠炎:刺针草15~30g,车前草9g。水煎服。呕吐加生姜5片,腹痛加酒曲2个。

” ③《浙江民间草药》:“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15g,青松针30g。水煎服。

” ④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45~60g。加水1000ml,煎至500ml。1日多次服,服完为止。” ⑤《山西中草药》:“治感冒发烧,咳嗽,咽喉肿痛:粘身草15g,喉咙草6g。水煎服。” ⑥《山西中草药》:“治风湿痛:粘身草、臭梧桐各30g。水煎服。” ⑦江西《草药手册》:“治阑尾炎:鬼针草30g,大黄3g,薏苡仁30g。水煎服。外用鲜草捣烂敷右下腹。” ⑧鬼针草注射液(《赤脚医生杂志》1979;(1))治上呼吸道感染:鬼针草(新鲜全草)3000g,切碎洗净,置蒸馏器中蒸馏,收集粗蒸馏液2000ml再重蒸馏,收集重蒸馏液1000ml。按工艺流程制配安瓿,每支2ml(相当原生药6g)。

每次2~4ml,日1~2次。肌肉注射。

单方应用 ①中医临床经验汇编(福建省中医研究所1960):“治阑尾炎:鬼针草干品15~30g(鲜品45g),煎服。或加冰糖、蜂蜜、乳同服,每日1剂。” ②中草药通讯 1970;(4):“治小儿腹泻:鲜鬼针草6~10棵(干品3~5棵)加水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每日3~4次,重者6次。

5~15岁洗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适当提高。” ③《泉州本草》:“治痢疾:鬼针草揉芽60g。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3次。

” ④《泉州本草》:“治大小便出血:鬼针草叶15~30g。煎汤服。” ⑤《泉州本草》:“治金疮出血:鲜鬼针草叶捣烂敷创口。” ⑥《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30~60g(干品减半)。水煎,另加黄酒30ml,温服。

日服1次,连服3次。

”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阑尾炎:刺针草60~120g,水煎。每日2剂,分4次服。”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单纯消化不良:刺针草3~15g,水煎2次。分2~4次服,呕吐加生姜2片,泻加车前草6g。” ⑨《江西草药》:“治偏头痛:鬼针草30g,大枣3枚。水煎温服。” ⑩《山西中草药》:“治毒蛇、毒虫咬伤:粘身草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⑾《福建民间草药》:“治蛇伤、虫咬:鲜鬼针草全草60g,酌加水,煎成200ml,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1日如法2次。

” ⑿《江苏药材志》:“治四肢无力:脱力草60g。煎汤服。

” ⒀《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疖肿:刺针草全草剪碎,加75%乙醇或白酒,浸泡2~3天后,外搽局部。” ⒁《福建民间草药》:“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 ⒂江西《草药手册》:“治痔疮:鬼针草15g。水煎服。

食疗 ①《闽东本草》:“治疟疾:鲜鬼针草200~350g。煎汤,加入蛋1个,煎汤服。” ②《泉州本草》:“治胃气痛:鲜鬼针草3~15g。和肉120g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

” ③福建中医药1961:“治急性肾炎:鬼针草15g(切细)。煎汤,和鸡蛋1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1次。

上一篇:鬼羽箭 下一篇:鬼点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