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肤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908页(2171字)
【概况】:
基源 为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盐肤木的种子。
盐肤木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有6种,均可药用。
原植物 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Rh.javanica L.,Rh.semialata Murr.),又名五倍子树(通称),五倍柴(湖南),五倍子(四川、湖南),山梧桐(辽宁),木五倍子(四川),乌桃叶,乌盐泡,乌烟桃(武汉),乌酸桃、红叶桃、盐树根(浙江),土椿树、酸酱头(山东),红盐果、信子柴(江西),角倍(四川),肤杨树(湖南),盐酸白(广东、福建),假五味子(《南宁市药物志》)。
形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
单数羽状复叶有小叶3~6对,叶轴具宽的叶状翅,小叶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叶轴和叶柄密被锈色柔毛,小叶多形,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顶生小叶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或圆齿,叶面暗绿色,叶背粉绿色,被白粉,叶面沿中脉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脉上较密,侧脉和细脉在叶面凹陷,在叶背突起;小叶无柄。
圆锥花序宽大,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cm,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苞片披针形,长约1mm,被微柔毛,小苞片极小;花白色,花梗长约1mm,被微柔毛;雄花:花萼外面被微柔毛,裂片长卵形,长约1mm,边缘具细睫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mm,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长约2mm,无毛,花药卵形,长约0.7mm;子房不育;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mm,外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睫毛;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mm,边缘具细睫毛,里面下部被柔毛;雄蕊极短;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略压扁,径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mm。
花期8~9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32页.图299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70~2700m的向阳山坡、沟谷、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
除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化学】:
含鞣质50~70%,也有高达80%的,主为五-间双没食子酰-β-葡萄糖(Penta-m-digalloyl-β-glucose),尚有游离没食子酸(Gallic acid)2~4%及脂肪、树脂、淀粉。
有机酸如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预试表明含有黄酮甙。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17。【药性】:
性味 酸,凉。
①《开宝本草》:“酸,寒。” ②《纲目》:“酸、咸,微寒。”
功效 生津润肺,降火化痰,敛汗,止痢。
主治 痰嗽,喉痹,黄疸,盗汗,痢疾,顽癣,痈毒,头风白屑。
①《本草拾遗》:“主头风白屑。” ②《开宝本草》:“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疸,天行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 ③《纲目》:“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
” ④《本草求原》:“治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⑤《野生药植图说》:“洗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湖南药物志》:“治年久顽癣:盐肤子,王不留行。焙干为末,麻油调敷。” ②《安徽中草药》:“治肺结核发热、咳嗽、咯血:盐肤子、地骨皮各9g。水煎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扁桃体炎:盐肤子(炒黄)3g,冰片0.3g。研末吹喉。” ④《安徽中草药》:“治阴道滴虫:盐肤子果实、苦参各15g,嫩桃枝60g。煎水洗或坐浴。”
单方应用 ①《湖南药物志》:“治痈毒溃烂:盐肤子和花捣烂,香油调敷。” ②《安徽中草药》:“治先兆性流产:盐肤子6g。研粉,分2次,用开水送服。
” ③《安徽中草药》:“治脘腹疼痛:盐肤子(炒黄)为末,1~1.5g。日2次,温酒冲服。
” ④《福建中草药》:“治肺虚久咳胸痛:盐肤木干果研末。每晨服3~9g,开水送服。” ⑤《安徽中草药》:“治子宫下垂:盐肤子煎水熏洗。” ⑥《安徽中草药》:“治盗汗,腹泻,小儿夜啼:假五味子研末,取少许撒膏药上贴脐部。” ⑦《福建药物志》:“治遗精、盗汗:假五味子末4.5g。温服或香醋调匀,睡前贴敷脐部。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盐肤子,咸能软而润,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涩,故生津润肺止痢。……盐肤、五倍先走肾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