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第1752页(1654字)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旋覆代赭石汤(《普济方》卷一二七)、代赭旋覆汤(《医方集解》)、旋覆花代赭石汤(《类聚方》)。

【组成】: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方剂学》: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①《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②《方剂学》:胃虚气逆证。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论选录】:

①《注解伤寒论》: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②《删补名医方论》引罗天益曰: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以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③《医方考》:旋覆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④《伤寒论三注》:旋覆花能消痰结软痞,治噫气;代赭石治反胃,除五脏血脉中热,健脾,乃痞而噫气者用之,谁曰不宜?于是佐以生姜之辛,可以开结也;半夏逐饮也;人参补正也;桂枝散邪也;甘草、大枣益胃也。余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不降者,靡不神效。⑤《成方便读》:旋覆花能斡旋胸腹之气,软坚化痰;而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者协助之;虚则气上逆,故以代赭之重以镇之;然治病必求其本,痞硬噫气等疾,皆由正虚而来,故必以人参、甘草补脾而安正,然后痰可消,结可除,且旋覆、半夏之功,益彰其效耳;用姜枣者,病因伤寒汗吐下后而得,则表气必伤,藉之以和营卫也。

【临证举例】:

①噫气 《王氏医案》:予素患噫气,凡体稍不适,其病即至,即响且多,势不可遏,戊子冬发之最甚,苦不可言。孟英曰,此阳气式微,而浊阴上逆也,先服理中汤一剂,随以旋覆代赭汤投之,遂愈。嗣后每发,如法服之,辄效。后来发亦渐轻,今已不甚发矣。予闻孟英常云,此仲圣妙方,药极平淡,奈世人畏不敢用,殊可陋也。②眩晕呕吐 《浙江中医杂志》(1966;7∶30):用本方适当加减治疗50例,其中经西医诊断的有:急慢性胃炎和溃疡6例,神经官能症11例,高血压、美尼尔氏症、癔病及脑膜炎后遗症各1例。不论原发并发,均以此次发病的眩晕呕吐为主证。主要脉证为头晕目眩,胸痞呕恶,口淡,脉象弦缓,弦滑,舌苔白薄滑腻。部分病例兼见咳唾粘痰,食欲不振,胃痛泛酸,耳鸣心悸,失眠多梦。治疗效果:50例中服药最少为二剂,最多为18剂,平均6剂,一般3~6天见效。治后34例眩晕呕吐俱止,14例眩晕呕吐减轻,2例无效。③癔症球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4∶18):以本方加减治疗癔症球45例,结果最少服药6剂,最多35剂,一般10~20剂。症状消失,眠食正常,恢复工作,属于治愈者34例;症状基本消失,眠食尚好,恢复工作,属于基本治愈者8例;无效3例。④顽固性呕吐 《江西中医药》(1985;6∶47):本方为主治疗顽固性呕吐10例,其中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炎尿毒症、胃癌肝转移、肾肿瘤广泛转移、脑脓肿所致呕吐各1例,神经性呕吐5例,均获满意疗效。另以本方加减治胃气虚弱,痰湿内阻之呕吐11例,其中包括胃溃疡、胃扩张、胃大部切除术后、肝癌晚期等所致呕吐,均获显效。

上一篇:旋覆花散 下一篇:旋覆半夏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