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97页(958字)

中原华夏民族对自己所居之地的称呼。“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代,华夏民族以为自己居住在天下的中央,故称所居之地为“中土”、“中域”或“中国”,意为“中原之国”或“中心之国”。显然,这个“中国”并非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基本上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泛指黄河中下游的文明中心地区以及在这一地区建立的王朝,与“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国外多称中国为“支那”,如英、法、德、意等国就称“中国”为China或Chine,则是从中古梵文Cina音变而来,一般认为,此称起源于“秦”。古希腊和古罗的典籍中还有Serice一称,汉译为赛里斯,意思是丝国。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则是契丹的译音,因为契丹族曾经在中国北方建立独立王朝,因此中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即以“契丹”来称中国。“中国”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中心意识,华夏民族曾为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豪了数千年。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见到中国人绘制的舆地全图,大吃一惊。原来在这幅“世界地图”上,明朝的十五个行省被画在地图的正中,在其周围所绘出的海中,散布着若干小岛,在各小岛上填着当时中国人所知道的所有其他国家的名字。而所有这些小岛加在一起的总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最小的省份的面积大。这幅地图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对“中国”在世界所处地位的看法的形象反映。当这位传教士将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展示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大吃了一惊:原来“中国”不但没有被画在地图正中,而且面积如此之小。当时就有士大夫指斥利玛窦是骗子。利玛窦后来在《中国札记》中说:“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地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中国推到东方一角上的地理概念。”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中国人的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也逐渐改变,而“中国”这一古老的词语也就被注入了新的内容,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指由华夏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其国界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叶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南包南海诸岛,西南至西藏。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标志着“中国”作为国名从此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上一篇:天下 下一篇:华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