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98页(561字)

先秦中原民族及其国家的称呼。“华夏”之名起于西周,当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地区的民族自称为“华”、“夏”、“诸华”、“诸夏”或“华夏”。“华”的意思是“华美”,“夏”的意思是“大”,《春秋左氏传》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与“中国”一样,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豪心理。这并非“夜郎自大”,事实上,当时华夏文明的确比周边蛮夷之国要发达得多,因此,华夏和蛮夷就不仅仅是民族或国家的概念,而同时也代表两种层次的文化。华夏指先进的文化,蛮夷则指相对落后的文化,类似现代“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之类的概念。蛮夷之国如果在经济文化上发达起来,也可以甩掉蛮夷的帽子,跃入华夏的行列。如南方的楚国,原来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连楚国君主也自称是“蛮夷也”,孟子也曾将楚国学者称为“南蛮舌之人”,但到战国时代,楚国就已经以“华夏”自居了。西方的秦国原来也属于蛮夷之国,最后也变而为华夏。春秋战国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蛮夷的华夏化,中原周边地区的蛮夷被同化、融合,与文化先进的中原民族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所谓华夏,实际上是中原民族与周边蛮夷异化而又同化的产物。汉代以后,在古代华夏民族的基础上,便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