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60页(1105字)
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最初指五种具体的物质,即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古希腊也有类似观念,如恩培多克勒就以水、火、土、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物质,称为“四根”或“四大元素”。中国先哲为何要以“五”而不是四、七、九或其他数字来概括宇宙的基本物质,则与华夏先民神秘的数字崇拜有关。据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曾经流行过五进位制的计数方法,“五”是极数,也是吉数,故华夏先民对“五”这个数字有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感情。《周易·系辞下》:“天数五,地数五。”在古汉语中,以“五”为数的词组比比皆是,如五服、五礼、五彩、五谷、五星等,“五行”不过是其中之一。“五行”观念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尚书·洪范》中,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郑语》也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不过,这只是最表面的意义,“五行”观念还有更复杂深刻的内涵,这是古希腊的“四大元素”说没有的。将“五行”翻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就未能达意。关键就在一个“行”字,“行”有运行的意思,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变动运转的观念,这就是所谓“相生”和“相克”。“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事实上,战国以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就是以这种“相生”或“相克”的原理,来阐释宇宙、社会以及历史的演变。他们并不将水、火、木、金、土视为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视为五种基本的属性,即“五德”,宇宙万物、天地四方、一一与这“五德”对应,如以方位论,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如以四时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季夏属土;如以历史论,夏具木德,商具金德,周具火德,秦具水德,汉具土德等。“五行”或“五德”不是静止不动的属性,而是按照“相生”或“相克”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五行家将其称为“五德转移”或“五德终始”。从横的方向说,是一种宇宙结构图式;从纵的方向说,这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演变模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就是以“五行”观念为基础的,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代正史,从《汉书》到《明史》,大都立有《五行志》,以“五行”观念来阐释自然现象(如地震、日食、风暴等)与社会历史(如兵事、政变等),今天的读者多将其视为迷信,不屑一读,其实,这里面正包含着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