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97页(1075字)
【生卒】:1130—1200
【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一字仲晦,晚年自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南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出生在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建阳)。朱熹的父亲朱松从县尉做到京官,后因上书反对秦桧议和,被贬官发配到外地。朱松服膺二程的理学,这对朱熹产生了终生影响。朱熹兴趣非常广泛,据朱熹后来回忆说:“我旧时,总想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无数文字。”朱熹十四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境陷入贫困,常常靠借贷度日。在这样的艰难生活中,少年朱熹励志向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获得进士资格。但他从政的历史断断续续只有十来年,而且主要是地方官,宋宁宗时曾担任过皇帝的侍讲,但很快就被罢免。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讲学和着述,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成为继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儒学大师。朱熹年轻时曾留心禅学,在福建同安任职期间,他认识了理学家李侗,思想为之一变。李侗是罗从彦的学生,罗从彦是杨时的学生,而杨时则是程颐四大弟子之一,“程门立雪”就是杨时尊师的故事。朱熹在三十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成为程颐的四传弟子。朱熹继承光大了程颐的理学传统,努力将儒学从神学的迷雾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包罗自然与社会的哲学体系,完成了儒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朱熹是一个充满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对汉唐儒学的传统以及后代学者的盲目迷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甚至在20世纪也依旧闪耀着光芒。顾颉刚等“疑古派”史学家在编辑出版多卷本《古史辨》时,经常在卷首冠以朱熹疑古非古的语录,来表达他们对传统史学的批判精神。朱熹否定了汉唐诸儒对儒教经典的阐释,以理学思想来重新注释这些经典,其中以《四书集注》影响最大,是元、明、清三代钦定的“圣经”。他也被尊为儒家圣哲,在孔庙中占有显赫的席位。但朱熹生前却没有这么幸运,朝廷曾宣布“道学”为“伪学”,并加以严禁。直到他死后九年,南宋朝廷才改变了对“道学”的态度,承认朱熹是“有功于斯文”的儒家大师。朱熹对后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在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时,在庐山创办“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现代学者张君劢、冯友兰、钱穆等人对朱熹都非常推崇,如冯友兰说,他的“新理学”就是接着朱熹的哲学写下来的;钱穆也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