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6页(656字)

【介绍】:

又译作奥布阿孜·巴哈杜尔。清代维吾尔史学家,生活于17世纪。着有《突厥族谱》等。他认为所谓察合台语,乃是混杂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的帖木儿时代的维吾尔书面语。为了维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他在写这部史书时,采用了纯粹的突厥语。《突厥族谱》涉及的内容,大体是从14世纪帖木儿汗国的兴起直至16世纪的昔班王朝,也就是以回鹘文为官方文字的时代。他记述了秃黑鲁·帖木儿运用军事、政治、宗教三方面的力量统一别失八里的过程以及他死后帝国走向分裂的经历,指出在东起哈密,西达和阗、喀什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城邦和地面。这与《明史》的记载恰好相符。《明史·西域传》卷四里叙述这一地区的这段历史时写道:“……大者称国,小者只称地面。各自割据,不相统属。”“本效臣职,奉表笺,稽首阙下者”,“迄宣德朝……多至七八十部”。宣德乃明宣宗的年号(1426-1435)。其实,至万历年间(1573-1620),西域诸地向明朝称臣纳赋者,共六代十余主,岁贡未绝。就连西去嘉峪关12000余里的西域大国黑鲁,其王沙哈鲁也于永乐十七年(1420)派遣使臣沙迪和卓入朝进贡,奉中国为上国。而近处的哈密、吐鲁番诸王以及亦力巴里等,也都先后从永乐到弘治年间,一再遣使入贡,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对于上述《明史》所记史实,阿布尔·噶孜在他的着作中也多有涉及。此外,该书中还记述了各王国、地面之间的相互斗争和发展结果,以及元明时期西域宗教的情况,从而填补了《元史》、《明史》有关西域记载之不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