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212页(771字)

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番阳镇(原为乐东县第二区毛农乡)。过去,男子穿开胸、长袖、无领、无扣的上衣,下穿前后挂一块布的“吊裙”(黎语称“tien×”)。用野生麻织成。现改穿汉装。妇女,上身内穿五角形遮胸布,外穿长袖或短袖上衣,开胸(对襟)、无领、无纽(个别缝上装饰品银片扣子),袖口、衣沿和背下幅均绣有花纹。下身穿短筒裙,长不过膝,上面织有漂亮的彩色图案花纹。原料以家种棉花为主,野生麻和木棉为辅,织布所用的色纱,多从汉商中买来,甚少自染。过去,妇女不论婚否,均在头的正中分鬓,结髻于脑后,束成简单的辫髻,上插有发簪。50年代后,已少见插发簪了。男子过去结鬃于额前。因鬃子特小,故被称为“小鬃黎”。20世纪30年代后已不留鬃,改为剪发。盛装时,妇女常用两端绣花的黑头巾包头。此巾长约2米,宽约20厘米。旧时,20岁以上的妇女普遍文面,图式为平行两条直线,中有小点。现已革除。戴的耳环分三种,一种是扁银(或锡)条打成直径约8厘米圆圈的;一种是用两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银(或锡)圈互扣而成的;一种是从汉区买来的以碧玉作扣环的。平日都戴上。男子过去习惯用红、黑布缠头。50年代后,改戴“解放帽”,小孩则戴自制的“瓜皮帽”。妇女日常戴的项圈有三种:一种是用许多状如玉米粒大小的蓝白玻璃珠,以铜线穿成数尺至丈许长并环成许多圆圈(普通五六圈,多者在20圈以上),套在颈上;一种是如筷子粗细的圆锡(或银)条项圈,一般戴5个以上;一种是前扁阔后细圆的锡质项圈,平常戴一两个。这三种项圈,有时只单独戴一种,有时两种或三种套在一起,多戴时,把颈部全遮住了。过去,妇女的手腕、脚腕和膝盖均刺有花纹,平日还戴手指粗细的锡质或银质的圆条手镯,左右手都戴上一两个至三四个;脚环只有生病时,请道公“做鬼”后才戴上,以小孩戴的为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