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346页(735字)

古代北方民族和汗国名。

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在漠北土拉河流域,从事游牧,隶属突厥。隋大业元年(605),铁勒诸部奋起反抗西突厥暴政,推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野咥可汗,于是乙失钵率部立庭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遂成为铁勒中强部。

大业七年(611)西突厥射匮可汗立,势复盛,薛延陀复受突厥统治。

唐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大乱,乙失钵之孙夷男率领其部帐7万重返漠北鄂尔浑河流域,暂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620-630年在位)。颉利可汗势衰,诸族多叛,共推夷男为主。同时唐太宗封之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受命,遣使入贡。

次年夷男联合回纥助唐朝攻东突厥,立牙帐于鄂尔浑河南郁督军山,胜兵20万。

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东突厥破亡后,回纥势力壮大,立牙帐于土拉河边,但仍附属于薛延陀。当时,唐朝采取扶回纥抑薛延陀的政策。

贞观十二年(638)下诏封夷男二子大度设、突利失为小可汗,以分其势;翌年立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南,以监视和牵制薛延陀。夷男疑惧,于贞观十五年(641)乘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李思摩,直抵长城,在山西遇唐将李勣大军,大败而归。贞观十九年(645),夷男死,嫡子拔灼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其南攻唐未逞,内部却因多杀贵臣,遂致骚乱。

贞观二十年(646),多弥可汗被回纥人杀;国人另立夷男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遣使向唐示好,唐却遣李勣征伐,灭薛延陀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唐于其地共置6府7州,各以其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又设燕然都护府于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以统6府7州。

自此,大漠南北均属唐。

上一篇:焉耆 下一篇:炎黄源流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