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栎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725页(1072字)
【概况】:
异名 白栎(《浙江药用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白柴蒲树、泽栗(浙江)。
基源 为壳斗科栎属植物白栎的果实虫瘿。栎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110种。
原植物 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又名小白栎青冈树(云南)。
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5m。
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叶柄短,长3~5mm,被棕黄色绒毛,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状倒卵形,长7~15cm,宽3~8cm,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波状钝齿,幼时有灰黄色绒毛,老时叶面疏生毛或无毛,背面被灰黄色星状绒毛,侧脉8~12对。
壳斗碗形,包围坚果约1/3,直径0.8~1.1cm,高4~8mm;苞片小,卵状披针形,在口缘处伸出。坚果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形,直径0.7~1.2cm,高1.7~2cm,无毛,果脐微凸起。
花期4月,果期10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170页.图179)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地的山坡林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
。【化学】:壳斗、树皮均含鞣质,种子含淀粉30%。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28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湖南药物志》:“苦、涩,温。”
功效 健脾消积,理气止痛,清肝明目。
主治 疳积,疝气,火眼赤痛。 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大人疝气及小儿溲如米泔,小儿疳积,火眼赤痛。”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结膜炎。”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治疳积,疝气,消化不良,结膜炎,头疖。” ④《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健胃消积,理气,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中药大辞典》:“治小儿疳积:白栎蔀20~24g,麦芽6g,野刚子(马钱科醉鱼草)根12~15g。水煎,早晚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香味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