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590页(414字)

傣语称“塔糯”。

又称“金刚宝座塔”或“曼飞塔”。傣族古代宗教建筑。

因形似雨后破土而出的春笋而得名。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大勐笼曼飞龙村北后山上。据傣文文献记载,建于傣历565年(1204),相传主持建造笋塔者为祜巴南批,设计者为三个印度僧人。其主塔居于塔座之中最高一级台阶上,高16.29米,在八个角上围绕主塔而立的八座小塔,各高5.02米,塔形皆为葫芦状,实心砖石结构,塔身通体雪白。

主塔由塔座、坛台、钟座、覆钵、莲花、蕉苍、宝伞、风标八部分组成,小塔座下有券洞式方形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龛壁有佛像浮雕,龛顶和边沿有动植物及卷云纹浮雕。正南方佛龛下岩石上有人踝印迹,传说是释迦牟尼所留的足印,该塔即因此神迹兴建。

塔的结构属小乘佛教建筑,但其八角形须弥座及佛龛边装饰花纹又有内地汉族建筑风格,是古代傣族吸收其他民族风格创造出来的民族建筑艺术。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