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27页(384字)

彝族弦鸣乐器。

彝语称“巴布”、“潘边”,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彝族聚居区,因形似圆月,故名。以木板与竹片制成,形状多为圆腹,长颈,多用丝弦或尾弦,弦数有二弦、三弦、四弦等类。琴头和板面上雕绘有各种装饰图案。红河地区的月琴,琴颈较长,琴箱呈圆形或四方形。凉山地区的月琴,琴颈较短,琴箱较大,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古老的弹奏是用手指来回拨动琴弦发音,现普遍采用拨子弹奏,音量大增,音色清脆明亮。

常用的技巧有双音、和弦、扫弦、颤音、倚音、滑音等。②布依族民间弹拨乐器。黔西南安、兴义、晴隆等地较为常用,特别在兴义巴结一带“八音弹唱”合奏中是不可缺少的八种乐器之一。相传是一对布依情人受到一轮明月倒映水潭中的启发而创造的,故称“月琴”。月琴音色柔和纤细,有如泉水之声,悦耳动听,常为布依男女青年传情达意的工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