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8:20:4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577页(3716字)

【集校】:

迁: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

洪兴祖: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校语:《史记》迪作由。一无初字。

朱熹:同洪本。

校语:一无初字。迪,《史》作由。

黄省曾:同洪本。校语:迪,《史》作由。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朱多煃:同洪本。校语同黄本。

汪瑗:易初本廸兮,君子所鄙。

毛晋:同洪本。校语:廸,《史》作由。

庄允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戴震、汪梧凤:同洪本。校语:易初,一无初字。

迪,《史记》作由。

刘师培:《史记集解》引王逸曰:“由,道也。”今此下捝注文。

刘永济:诸家説此,殊牵强,疑本作“易初不由”,不本近形致,不,隶或作丕。《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史记·周公世家》作“负子”。朱骏声曰:“负,实爲不,不子者,不慈也。”是其证。由迪同声通用。

闻一多:本疑当作变。

变卞古通,(《书·典》“于变时雍,”《孔宙碑》作卞。

《顾命》“率循大卞”,《庄子·天下篇》作“唯循大变”。)此盖本作“易初卞迪。”卞迪卽变道。(道迪古亦通。《书·君奭》“兹迪彝教”,《史记》作道。又“我道唯宁王德”,马本作迪。

)卞与草书相似,故爲本。“易初变道”与下文“章画志墨”语例同,皆二词平列,上一字动词,下一字名词,而义各相同。

“易初变道兮,君子所鄙”,又与《思美人》“欲变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语意相仿。此以“易初”与“变迪”(道)对文,犹彼以“易初”与“变”对文也。王注曰“迪,道也,(各本均脱此三字。《史记》迪作由,《集解》引王注“由,道也”,今据补。

)……言人遭世遇,(句中似有脱字)变易初行,违(各本远)离常道,贤人君子之所耻不忍爲也,”正以“违离常道”释“变迪”二字。(释“变”爲“违离”者,上已释“易”爲“变易”,此不得不变词以避複。)

姜亮夫:迪作由是也,此句疑原作“易由初本兮”,后人因不审易由之义,变爲易初,而又作迪也。详注。

沈祖緜:迪,《史记》作由,迪爲由之孳乳,或以由爲迪之脱笔,非。。【集释】:

王逸:本,常也。

迪,道也。鄙,耻也。

言人遭世遇,变易初行,远离常道,贤人君子之所耻,不忍爲也。

朱熹:易初,谓变易初心也。

本迪未详。

汪瑗:易,变也。

初,初心也。本常也。

鄙,贱恶也。变易其行,己之初心本然之常道,此刓方爲圆,常度永替者,乃爲君子之所贱恶者也。

陈第:本,原也。迪,行也。

易初本迪,谓变其初之原行。

黄文焕:从破俗见言之,则曰易初本廸,君子所鄙。廸,训廸也。本廸者,弃我初心,反索本领于俗之廸我也,谓师彼之爲圜也。

钱澄之:本迪,本然当行之道也。

王夫之:初本迪者,始所立志,本所率由也。若改易墨,则爲君子所鄙,心不能安也。

林云铭:改变始初本来之道,似匠人之常度替矣。

立身之君子,必薄之而不爲。

屈复:本,根柢也。《书·大禹谟》:惠廸吉,注言顺道则吉也。鄙,厌薄。

变易根柢之道,君子厌薄。

奚禄诒:迪,蹈也,又循道也。言遭遇世变,改易初服,离远常道,君子之所耻也。

戴震:迪,犹导也、达也。语之转。初之本迪,犹工有规画墨矣。

胡文英:言我岂不知易其初先本然之道,则无所播迁,然此实君子所鄙,我岂爲之哉?

陈本礼:本廸,本于先人啓廸之道。

王闿运:初本之道,卽常度也。

马其昶:《尔雅》:迪,道也。

《史记》作本由。迪、由通借。《正义》云:本,常也。

言人违离常道。

闻一多:《思美人》“欲变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国策·赵策二》“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本,疑当爲变(详《校补》)。

此易初变道对举,犹《思美人》变易初对举也。

姜亮夫:易初本迪,迪当从《史记》作由,盖勒也。此句当作易由初本兮,易由卽《·小雅·小弁》之“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之易由;又《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易由犹今言夷犹、夷由,谓行事不决也。亦可单言曰由,《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语,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匪由勿语,谓不作易由之言也;由醉之言,犹言易由之醉言也。

自来説者皆不通其义。

详余《诗骚联绵字考》。易由初本,谓于其本初夷犹不决也。夷犹初本,则是可以改迹,则方固可以刓爲圜矣,故爲君子之所鄙!余初説作易初不由,盖古不字之形与本近而譌;“不由”乃战国以来习用语,见于孟、荀、庄、韩者至多,不由,犹言不以爲道也,于文句似较上説爲畅。

然有两弊可商:一则改易经字,爲校勘者所当至慎,一则下句言所鄙,果爲变易不由,则其事旣成,无可救药,不仅爲君子所鄙,当爲君子所弃矣!两语义意轻重之间,不甚调合,果如上説,则夷犹只是怀疑尚未成行,故可言鄙,卽无定见定志之义耳。故宁取句语稍涩也。初説存参。

刘永济:疑本作易初不由。

叔师以变易初行释易初,是也。以远离常道释本迪,则非也。

易初不由,与替常度,改前图,辞异义同。(《屈赋通笺》)

苏雪林:屈赋中所用“夷犹”,“犹豫”字样甚伙。

《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又曰:“低徊夷犹,宿北姑兮”;《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夫以一人之身,操笔爲文,常用辞彙之型式,应有一定。

(例外亦有,但甚少),何致于他文皆用“夷犹”,于此独用“易由”,故姜説虽辩,我不敢取。

郭在贻:王逸训“本迪”爲“常道”,得之。《尔雅》:“迪,道也”。

《史记·屈原列传》张守《正义》曰:“本,常也。”可证“本迪”就是“常道”。但“常道”的具体含意又是什麽呢?这得联屈赋中其它一些同例句来看,这些同例句是:“刓方以爲圆兮,常度未替。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史记》作“前度”)”“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也。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细味之,上举例句中的“常度”、“前图”、“前画”、“前辙”、“此度”等词,意义相仿,它们在屈赋中应是同义或近义词,均指一种醇美的操或高尚的志趣。而“易初本迪”之本迪,则与“常度未替”之常度意义略同。这两句是蝉联而下的,上文説“刓方以爲圆兮,常度未替”,接下去就説“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和意趣,不过变换一下词句,反复加以申説罢了。此之谓一唱而三叹。此种写法,是屈赋一大特点。懂得了这一点,然后互相联繫地看问题(或联繫上下文而细绎之,或以同例句相较以决其义),屈赋中的一些难题就不难迎刃而解。

诸家之説中,王逸、王夫之、蒋骥、王闿运四家之説尚能会通,朱熹不“强不知以爲知”,态度爲审慎,其余诸家之説,则均不免于支离。其弊在于孤立地在一字一词上下功夫,因而只见秋毫,不见舆薪。至于今人动辄改字,以牵合己説,那就纯是主观武断了。

蒋天枢:后四句,殆当日事态有新发展而屈原不肯接受,故爲隐语以申之。《説文·辵部》:“迪,道也。从辵由声。”本迪,己本来所循行之道路。易初本迪,谓改变己南来初衷,殆卽《思美人》所言“欲变以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之事,疑当日南人意,设不能北归,则请原留长南土,故有“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语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