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468页(825字)

【病因】 大多为葡萄球菌,少数可以是链球菌。实际上是一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样脓皮病。

【临床表现】 常发生于出生后1~4周的婴儿,多自颜面部开始,皮肤初发为潮红色,然后出现大疱或脓疱,疱破后可露出大片红色糜烂面,约2~3周即可波及全身,出现大片表皮剥脱,表皮分解症阳性(即用手指推挤大疱时,大疱向前滑移)。

口腔粘膜、眼结合膜、鼻粘膜等,均可累及,可合并口角皲裂。

常并有发烧、消化不良、贫血、支气管肺炎等全身症状。预后不佳。

【诊断】 根据发病的年龄、皮肤有大疱和广泛的表皮剥脱,较易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落屑性红皮病:发生于较大婴儿,多见于出生后1~3个月,开始发生于臀部及会阴,以后可延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有大量脱屑,无脓疱及糜烂,头皮及眉毛部位皆有脂溢性皮炎样损害。

二、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见新生儿脓疱疮。

三、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药物性皮炎:有用药物历史,不形成脓疱。

【治疗】

一、注意病儿的营养及避免病儿受寒。

二、全身应用抗菌素。

三、局部清除疱壁和坏死脱落的表皮,再用0.25%新霉素液或0.1%雷佛奴尔液清洁创面,用紫草油纱布或0.5~1%金霉素软膏涂布。

四、中药治疗基本同脓疱疮。

上一篇:先天性喉喘鸣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