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梨侵染性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21页(8293字)

(一)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危害树干又称瘤皮病、粗皮病,危害果实俗名水烂,是我国梨树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分布广泛,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省(市)发病较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等省也常发生。枝干发病后,促使树势早衰;果实受害,造成烂果,并且引起贮藏果实的大量腐烂。此病除危害梨树外,危害苹果也很重。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和枝干,有时也危害叶片。

果实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坏死斑,有时有明显的红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轮纹。病部组织软腐,但不凹陷,病斑迅速扩大,随后在中部皮层下产生黑褐色菌丝团,并逐渐产生散乱突起的小黑粒点(即分生孢子器),使病部呈灰黑色。发黑轮纹病果十几天可全部腐烂,皮破伤后溢出茶褐色黏液,最后烂果可干缩,由于病果充满深色菌丝并在表皮长满黑点而变成黑色僵果。病果冷库贮存后,病斑周围颜色变深,形成黑褐色至黑色的宽边。一个果实上,通常有1~2个病斑,多的可达数十个,病斑直径一般为2~5cm。在鸭梨上,采收前很少发现病果,多数在采收后7~25d内出现。

2.病原

有性时期为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属子囊菌球壳菌目无性时期为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属半知菌球壳孢目。但是Von Arx和Muller根据最近研究认为,轮纹菌的有性时期种名应改为Botryosphaeria borengeriana de Not(B.dothidea)。病部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器壁黑褐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无色,2~4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病菌主要从皮孔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果皮附近组织内潜伏。果实未成熟,菌丝发育受到抑制,外表不表现症状。果实成熟或采收后,由于抗病性减弱,菌丝在果实组织内不断扩展,症状陆续出现。所以在大多数品种梨树上,染病幼果不表现症状,多在近成熟期或采后7~25d内表现症状,少数病果可在采收后30~40d才出现症状。

3.防治方法

(1)采前喷药或采后处理。表现症状以前,病菌多在梨果皮孔或皮孔附近潜伏。结合防治梨黑星病,采收前20d左右喷一次内吸性杀菌剂,或采收后使用内吸性药剂处理果实,以降低贮藏期的烂果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乙磷铝原粉700倍液、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可用于采前喷药;仲丁胺200倍液浸果10min,可用于采后处理,并可预防其他贮藏期病害。

(2)果实套袋。疏果后先喷一次1000倍甲基托布津,而后用纸袋将果实套上,可基本防治轮纹病的危害。旧报纸袋或皮纸袋可较长时期的保护果实不受侵染。

(3)加强管理增强树势。轮纹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当植株生活力旺盛时,发病显着减轻,甚至不发病。因此防治中应加强土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合理疏花、疏果,提高梨树的抗病能力。要增施有机肥,强调氮、磷、钾肥料的合理配合,避免偏施氮肥。

(4)低温贮藏可基本控制发病。0~5℃贮藏可基本控制轮纹病的扩展。

(二)梨青霉病

该病主要在梨贮藏期引起梨果腐烂。一般危害不重,但是当梨果机械伤口多时可造成严重损失。病菌寄主范围广泛,除危害梨外,还可危害桃、杏、板栗等。

1.症状

初期病斑为圆形,浅褐色或浅红褐色,软腐,下陷,可迅速烂及全果,有特殊的霉味,果肉味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小瘤状霉块,呈轮状排列,初白色,后变绿色,上覆粉状物即分生孢子。

2.病原

病原菌为Penicillium expansum(Link)Thom,半知菌类丝孢目青霉菌属,菌落粒状或绒状,仅在后期呈束状,有时形成孢梗束,暗绿色,间枝3~6个,瓶状小梗5~8个;分生孢子多,但一般孢子层不形成壳状,先呈椭圆形,以后部分变亚球形,光滑,串生成长链。

3.发病条件

主要在贮藏期发生,成熟期在树上也可发生。病菌越冬场所广泛,在病果、病残体、土壤内均可存活;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也可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如虫伤、刺伤、碰伤、压伤等,也能从皮孔侵入,其他病害的病斑上常被青霉继发侵染。孢子侵入果肉后,分解中胶层使细胞离解,果肉变软。35℃以上时,病斑扩展很快,在1~2℃条件贮藏,病斑仍能缓慢扩展。冬季低温时病情发展慢。1~2℃的冷库长期贮藏,病斑仍可缓慢发展。破伤果发病重,无伤果很少发病。

4.防治方法

(1)防治青霉病应在采收、包装、贮运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伤口;病果、伤果要及早处理,不能长期贮存;果窖和盛果旧筐等在梨果入窖前进行消毒,可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20g,密闭24h;及时清除烂果;1~2℃低温贮存,可减缓发病。

(2)化学防腐剂可采用仲丁胺200倍液浸果,也可用500mg/kg伊迈唑浸果。

(三)梨褐腐病

梨褐腐病发生在梨果近成熟期和产后。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部分均有发生。北方各梨区常零星发生,有些果园发病重时,病果率可为10%~20%,危害较重。除梨外,还可危害苹果和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

1.症状

褐腐病只危害果实。初期为浅褐色软腐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几天可使全果腐烂。病果褐色,失水后,软而有韧性。后期围绕病斑中心逐渐形成同心轮状排列的灰白色到灰褐色2~3mm大小的绒状菌丝团,这是褐腐病的特征。病果有一种特殊香味,多数脱落,少数也可挂在树上干缩成黑色僵果。

2.病原、传染途径和防治方法

参考苹果褐腐病。

(四)梨疫腐病

1.症状

主要危害梨果。果面初期呈褐色斑点,边缘不明显,不整齐;病斑迅速扩大呈不规则形,浅红褐色,软腐。在高温条件下,病果表面可长出白色菌丝体。

2.病原

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菌目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hn.)Schrot。孢子囊椭圆形,无色,单胞,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菌丝体可间生厚垣孢子,存活时间很长;卵孢子球形,无色或带褐色。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为25℃。除危害梨外,也危害苹果。

3.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内越冬。随雨水飞溅传到树冠下部的梨果上,或采收后在地上堆放时靠接触传播,通过皮孔或伤口侵入。近成熟期或采收期多雨时,由于有利孢子形成和传播,所以发病重。密植园内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也重。在贮藏期病健果接触可继续蔓延危害。

4.防治方法

(1)防治梨疫腐病可进行喷药保护。发病重的果园,可喷布1∶2∶200倍波尔多液、90%乙磷铝原粉600~7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采收时避免将梨果直接堆放在地上,下雨时应及时用塑料布盖住梨果。清除病果,隔离病源。采收前后,随时将病果摘除,拾净,深埋或携出园外。

(3)发病严重的果园,应适当提高结果部位,或在树冠下铺草,防止土壤中病菌向上传播。

(4)低温贮运可抑制病害发生蔓延。

(五)梨果柄基腐病

1.症状

从果柄基部开始腐烂发病。分三种类型:

(1)水烂型。开始在果柄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溃烂斑,很快使全果腐烂。

(2)褐腐型。从果柄基部开始产生褐色溃烂病斑,往果面扩展腐烂,烂果速度较水烂型慢。

(3)黑腐型。果柄基部开始产生黑色腐烂病斑,往果面扩展腐烂,烂果速度较水烂型慢。

以上三种类型通常混合发生。

2.病原及发病规律

梨果柄基腐病主要由交链孢菌Alternaria属、小穴壳菌、束梗孢菌等真菌复合侵染,造成果实发病。随后一些腐生性较强的霉菌,如根霉菌Rhizopus属等进一步腐生,促使果实腐烂。采收及采后摇动果柄造成内伤,是诱发致病的主要原因。贮藏期果柄失水干枯往往加重发病。

3.防治方法

采收和采后尽量不摇动果柄,防止内伤。贮藏时湿度保持在90%~95%,防止果柄干燥枯死。采后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洗果,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六)梨黑斑病

梨黑斑病在我国分布普遍,以日本梨发病较重,特别是20世纪品种被害最重。发病后引起大量裂果和早期落果,造成很大损失。西洋梨和苹果梨也较易感病,其他品种一般发病较轻。

1.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及新梢。危害果实的表现:初在果面上产生一个至数个黑色圆形针头大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由于病、健部发育不匀,果实长大时,果面发生龟裂,裂隙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也会产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长大的果实感病时,其前期症状与幼果上的相似,但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脱落。病果上常数个病斑合并成为大病斑,甚至使全果变为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的霉。

2.病原

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dissl.属于半知菌类丝梗孢目。病斑上长出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数根至十余根丛生,一般不分枝,少数有分枝,基部较粗,先端略细,有膈膜3~10个,其上端有几个孢痕。分生孢子串生,形状不一,一般为倒棍状,基部膨大,顶端细小,嘴孢短至稍长,有横膈膜4~11个,纵膈膜0~9个,分膈处略缢缩。幼嫩的分生孢子壁薄,呈黄褐色或暗黄色,老熟的分生孢子则较厚,暗褐色。该菌耐低温,在0~5℃也能缓慢生长,致使黑斑病在冷库贮藏时也可发展,36℃以上不生长。孢子形成最适温度为28~32℃,萌发适温为18℃,在50℃经5~10min,孢子即丧失发芽能力。枝条上的病斑在9~28℃均能生成分生孢子,而以24℃为最适。

3.侵染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病芽、病果梗、树皮及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上越冬。来年春季,越冬的和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经气孔、皮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次侵染。枝条上病斑形成孢子,被风雨传出后,隔2~3d于病部会再次形成孢子,如此可以重复10次以上。这样,新旧病斑上陆续产生分生孢子,不断引起重复侵染。嫩叶易被感染,接种后1d,即出现病斑。老叶上潜育期较长,展叶1个月以上的南方梨区,一般在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13~15℃时,叶片开始出现病斑,5月中旬随气温增高病斑急剧增加,6月至7月初(梅雨期)病斑急剧增加,进入发病盛期。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少量黑色的病斑,有光泽,微下陷。6月上旬病斑增大,6月中下旬果实龟裂,6月下旬病果开始脱落,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果脱落最多。

4.防治方法

(1)做好清园工作。果树萌芽前剪除有病枝梢,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各地应根据情况,可在果园内间做绿肥或增施有机肥料,促使梨树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排水工作。在历年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梨园,冬季修剪宜重,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树冠间的通风透光;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剪除病枝梢,减少病菌来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减少侵染的菌源,在防治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3)套袋。套袋可以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害。套袋时间南方一般在五月上中旬以前进行。由于黑斑病菌芽管能穿透纸袋侵害其内果实,所以普通纸袋制成后,外涂一层桐油,晾干后套用桐油纸袋,防治梨黑斑病的效果很好。

(4)喷药保护。梨树发芽前,喷一次0.3%五氯酚钠与5°Bé石硫合剂混合剂液,以杀灭枝干上越冬的病菌。在果树生长期,喷药次数要多一些。南方一般在落花后至梅雨期结束前,即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都要喷药保护。前后喷药间隔期为10d左右,共喷药7~8次。为了保护果实,套袋前必须喷一次,喷后立即套袋。药剂可用1∶2∶(160~200)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据日本报道,防治梨黑斑病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多氧霉素和敌菌丹。使用浓度,多氧霉素为50~100mg/kg,敌菌丹1000~1200倍。花期前后及接近果实成熟期,适宜应用多氧霉素,梅雨期则应用敌菌丹为好。因为多氧霉素使用较安全,而敌菌丹不易被雨水淋失。喷药最好在雨前进行,雨后喷药效果较差。

(5)药剂浸果。对采收后仍可发病的果实,采收后用内吸性杀菌剂处理果实,可试用50%扑海因1500倍液浸果10min;15% TBZ500倍液浸果。

(6)低温贮藏。采用低温贮藏(0~5℃),可以抑制黑斑病的发展。

(7)栽培抗病品种。在重病区,应避免发展20世纪品种,可选栽中国梨或晚三吉、菊水、黄蜜、今村秋等抗病性强的品种。

(七)梨红粉病

该病主要在果实生长后期和贮藏期发生,一般不严重。在常温库贮存时,常常在梨黑星病斑上继续侵染。

1.症状

病斑初期近圆形,淡褐色至红褐色,凹陷,果肉有苦味。初期病斑上着生白色绒毛状霉,后变成淡红色,粉状,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全果变褐腐烂。

2.病原

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丝孢目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vll.)Link。分生孢子梗无横膈或少横膈,大多不分枝。分生孢子疏松地聚集在孢子梗顶端,倒卵形,有一个膈膜,分膈处缢缩或不缢缩,顶端细胞向一边稍歪,初期无色,后变成淡粉红色。也可危害苹果、桃、杏、板栗等多种果实。

3.侵染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或在土壤、贮藏库内越冬,主要从各种机械伤口、虫伤口、病伤口侵入,空气传播。粉红单端孢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弱寄生菌,平常可在各种植物基质上和土壤内腐生,所以病菌来源极广泛。

4.防治方法

参考青霉病。

(八)梨软腐病

1.症状

一般零星发生,但是果实伤口多、贮藏期温度高时发生较重。主要危害果实,初在果实表面出现浅褐色至红褐色圆斑,后扩展成黑褐色不规则形软腐病斑。高温时,5~6d内可使病果全部软腐。在病部长出大量灰白色气生菌丝体和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孢子囊。

2.病原

病原菌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由多种毛霉菌引起。主要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x Fr.)Vull和梨形毛霉Mucor piriformis Fischer引起。匍枝根霉的匍匐菌丝爬行,弓状弯曲,无色。假根非常发达,根状褐色。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老熟后黑色;囊轴球形、近球形、钝圆锥形、卵形,壁光滑,灰褐色;囊手大而明显,楔形;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多有棱角,条纹明显,灰色略带灰蓝色。菌丝上一般不形成厚垣孢子。接合孢子囊球形,有粗糙的突起。配囊柄对生,无色,无附属物。梨形毛菌的菌丛白色转黄色,孢囊梗很少分枝,孢子囊白色转黑褐色,壁有刺,易溶解;囊轴无色,平滑,洋梨形、卵形,偶尔球形;孢子无色,椭圆形,有厚垣孢子,但未发现接合孢子囊。

3.侵染途径

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性残体、土壤和空气中,均是弱寄生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残菌繁殖快,大量产生孢子,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4.防治方法

(1)防治中除及时清除病果,保持果园、果窖清洁外,关键是采收、贮运过程中减少果实的伤口。

(2)应用仲丁胺200倍洗果或仲丁胺衍生物18号洗果及1号固体熏蒸剂熏蒸,均可获得好的防腐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