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猕猴桃软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74页(829字)

桃软腐病发生在猕猴桃果实收获后的后熟期。果实内部的果肉发生软腐,失去食用价值,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症状

果实后熟末期,果肉出现小指头大小的凹陷。剥开凹陷部的表皮,病部中心部乳白色,周围呈黄绿色,外围浓绿色呈环状,果肉软腐。纵剖软腐部,软腐呈圆锥状深入果肉内部,多从果蒂或果侧开始发病,也有从果脐开始的,初期外观诊断困难。

2.病原

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由Phomopsis sp.即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菌和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两种病原真菌侵染所致,但以葡萄座菌居多。两端在10~35℃均可生长,前者以30℃左右为好,后者以25~27℃为宜。

3.发病规律

一般病菌都在果实生育期即以感病,病原菌以菌丝形态潜伏在果皮中,大部分在收获后的后熟期侵入果肉而发病。在贮运过程中,病健果实靠接触传染。果实越近成熟期,含酸量愈低,且后熟期温度在15℃以上时,病害易流行。梅雨季节雨水多的年份,发病显着增加。结果多的老果园,如果修剪后的病枝条堆积在果园内树冠下,则病害严重发生。

4.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病残枝叶,并集中处理,减少初次侵染的来源。

(2)后熟期的温度尽量控制在15℃以下,并尽可能的缩短后熟期。

(3)从5月下旬开花期开始到7月下旬之间,喷射2000倍的托布津液3~4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灰霉病引起的花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