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番茄晚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94页(1719字)

番茄晚疫病又叫番茄疫病,塑料大棚或温室有利晚疫病的发生,往往发病来势较猛,流行年份损失很大。晚疫病危害番茄和铃薯。

1.症状

幼苗和成株都可发病,危害叶、果、茎,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病斑油渍状,开始暗绿色,后来变黑褐色,病部比较硬,稍微凹陷,边缘呈云纹。

2.病原

番茄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菌丝较细,无色,多核无膈,具有分枝。孢囊梗无色,单生或丛生,上部具有3~4个分枝,分枝呈结节状膨大。孢子囊顶生,卵形或柠檬形,无色,顶部具乳突,基部具短柄。孢子囊内含6~12个游动孢子,肾形,具两根鞭毛。少见卵孢子,但在土壤里可产生厚垣孢子,具有致病力。菌丝发育适温为10~30℃,最适温度为24℃。孢子囊形成适温为3~36℃,适宜相对湿度大于91%,最适温度18~22℃,最适相对湿度100%。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10~13℃,直接萌发在10~25℃条件下,经3~1.5h就能侵入寄主。

3.侵染途径

(1)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温室番茄上和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形成厚垣孢子随遗留土中的病残体越冬,为翌年提供初侵染源。

(2)病菌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由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在细胞间扩展,也能进入细胞内。经3~4d潜育期后,病部便可长出菌丝,或由气孔伸出孢子囊梗,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构成再侵染菌源。

(3)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借助于气流、雨水传播,使其病害得以扩大蔓延。从中心病株形成到全面发展,只有十几天。

(4)贮运期的病果是采收时期混入的,湿度大温度合适时,在贮运过程中可不断再侵染。

4.发病条件

温暖湿润有利番茄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此病主要是温带、北温带地区的病害,成果期多雨,往往严重被害。在亚热带地区,收获前几周若天气潮湿,夜间冷凉(10~15℃),白天湿度温暖大(15.6~21.1℃),发病严重。若日均温24℃以上1~2周,病菌便被抑制。

(2)贮运期间的烂果是田间被侵染晚的果实。这些果实外部“完好”,内部病菌正处于扩展期(不呈被抑侵染),几乎所有的番茄在4~7d内是看不见病斑的。装运时仍呈良好状态的番茄运输6d后,便能出现3.5~5cm直径的病斑。

(3)不同品种感病性差异较大。

5.防治方法

贮运期间,防治晚疫病的效果取决于对田间植株晚疫病的防治。

(1)以瑞毒霉、乙磷铝、杀毒矾喷药防治。波尔多液也有相当效果。

(2)当田间已发生晚疫病,挽救的方法即果实采收后保存在18~21℃下4~7d,包装前,让晚疫病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把病果筛选掉。

(3)通常温度控制不能防治运输过程中的番茄晚疫病,但在12.7℃的低温下运输,可以推迟该病发生。

(4)只有外观健果才进行贮藏,贮前药剂防腐,可用瑞毒霉500mg/kg浸果(但世界各国政府迄今尚未批准瑞毒霉作为采后果实的防腐剂)。

上一篇:茄子绵疫病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