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急诊影像诊断手册》第129页(1248字)

颅内病毒感染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昏迷等。病理上大多数病例为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病变,灰白质均可受累,镜下为广泛分布的局灶性坏死性炎症,可伴小出血灶形成。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的表现很凶险,死亡率高,Ⅰ型多见于成人,主要累及双侧颞叶及额底,Ⅱ型累及新生儿,尤其有先天病变的患儿,两种类型在病理上急性期为脑组织坏死、水肿及片状出血,坏死灶可呈大片状。

艾滋病我国仍较少见,在美国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要原因,病理上有两方面的病变过程,一是艾滋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脑炎,二是艾滋病病人免疫力低下后所致的条件致病病毒、真菌及弓形体感染等,两种病变过程的病理变化无明显特异性,一般均为脑实质广泛分布的局灶性片状炎症及周围血管炎,可伴组织坏死。

【CT与MRI诊断】

CT和MRI的基本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局灶性炎症,在CT平扫时呈低密度,大小不等,边缘模糊,伴出血者,呈小片或点状高密度灶,可有占位改变,侧脑室受压及中线轻度移位等,增强后部分病灶强化,呈片状、环状或不规则形,脑膜亦可强化。MRI上病灶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伴有出血者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所见与CT所见相仿。

Ⅰ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病变主要累及双侧颞叶、额叶下部及岛叶等区域,两侧常不对称,CT平扫呈片状低密度病灶,甚至囊状改变,侧脑室前角及侧裂池可受压变形,中线亦可移位,病灶内的出血灶多呈片状高密度影,约半数病人增强后出现侧裂池及岛叶脑回状、线状或环状不均匀强化。MRI图像上,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出血灶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病变发展可累及顶叶、枕叶等,后期脑组织出现囊状甚至大片软化灶,亦可出现钙化等,MRI上钙化灶一般难显示。

艾滋病病人CT及MRI表现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除艾滋病病毒本身所致的脑炎外,条件致病原弓形体及巨细胞病毒等均为全脑侵犯,病变过程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相仿。CT平扫及MRI的T1加权像上均为弥漫分布局灶性低密度或低信号区,T2加权像上则呈高信号。CT及MRI增强后均见不规则片状或环状增强改变。伴有出血则在CT上呈高密度,MRI上高信号。

【血管造影与DSA诊断】

可有广泛小血管痉挛改变,但缺乏特异性。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及艾滋病的CT及MRI表现缺乏明显的特异性,要结合临床才能诊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