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美者的心态与人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33页(4183字)

【美容求术者的心理特征与分类】

1.美容整形求术者人格心理学分类

美容整形病人的人格可以按一般的心理学人格分类方法加以分类,譬如,将病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也可将性格分为内倾或外倾。但国内外不少学者根据临床实践,对美容整形病人进行了多种分类。如Reich根据美容整形病人的人格特点,将他们分为5类:

(1)忧虑型:这类病人优柔寡断,表面上看与医生特别配合,实际上顾虑重重。他们在手术前往往要医生提供详细的手术方法及改善后的容貌情况。对这类病人不能急于手术,要耐心地做好工作,让病人充分考虑成熟再做决定。

(2)依赖型:这类病人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周围人说手术成功,他会表现得非常高兴;如果周围人稍有议论,他们会非常沮丧和忧虑。此外,他们又表现出一种假独立性,即使术前签了协议书,但术后稍不满意,就不执行该协议。

(3)情感型:这类病人易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活跃而不切合实际。由于他们愿望明确,因而手术少有顾虑,即使对术前谈话中的一些并发症及不良后果,也丝毫没有异议。他们往往给医生好感。

(4)偏执型:这类病人对自己的缺陷往往夸大,常常怀疑别人,易激怒,常要求他们所熟悉或以前给他们做过手术的医生再次给他们手术。对这类病人要有耐心并引起警惕,因为一旦他们接受手术,反过来会向你诉苦,甚至指责医生。对这类病人不要轻易担保什么,特别是不能与其对立。有些医生将这类病人看做潜在的危险。

(5)分裂型:这类病人胆怯、害羞,给人一种怪僻感。他们缺乏表达自己思想的信心和勇气,就诊时常常由家人陪同代言,对手术后的效果缺乏自信而难以满意。

2.美容受术者心态

近年来,国内有关美容手术受术者心理状态研究的论着颇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容手术受术者心态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如戴正福概括描述了美容外科受术者心理状态与求美的动机,将美容手术受术者心理类型分为:单纯美容型、欲望过高型、自卑心理型、顺应环境型、适应需要型、迷信心理型、恋爱婚姻型、畸形患者型、精神异常型和思维异常型等10类。

王肃生也对美容整形受术者进行了心态分析,将美容受术者分为6类:合理美容型(理智型和固执型)、适应环境型(主动型和被动型)、取悦他人型、畸形自卑型(先天性畸形者和后天性畸形者)、思维波动型等。

徐宏志等对283名美容门诊美容受术者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将美容受术者的心态分为Ⅲ型(表6-1)。

表6-1 283名美容门诊美容受术者心理分析

Ⅰ型求美者:具有期望他人注目与关心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一种过高的自我陶醉意向,美容手术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一组人以16~25岁年龄段为多。该年龄时期是人生求学、就业、婚恋的重要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易想入非非,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为外貌上的一点小缺陷而焦虑不安。其手术的目的是为了在容貌上超过他人。此类求美者对手术的期望值远远超过手术能达到的客观效果。如果不分析就贸然进行手术,常常会引起无休止的医疗纠纷。

Ⅱ型求美者:对美容手术的要求并不强烈,只是因为别人的议论、侮辱或公开的轻蔑才开始为容貌而苦恼。此类求美者心理不稳定,易受他人影响,他们的手术是被动的,做手术的目的是为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匆忙进行手术,往往手术效果不理想。在选择好适应症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其中大部分手术效果良好。

Ⅲ型求美者:此类求美者容貌上缺陷常比较明显,他们心里非常苦恼,没有自信心,性格内向,精神不振,常感到自己卑下,畏惧别人的目光。他们迫切要求改变这种境况,开始新的生活,是美容的最佳选择对象,且手术后一般效果良好。

【先天与后天性容貌缺陷者的心理特征】

寻求美容手术的病人大多有一定的容貌形体缺陷。通过对武汉市第三医院整形科1980~1990年间收治的2040名病人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先天性畸形缺陷者105人,后天性缺损畸形者1404人,无生理缺陷的求美者531人。对一些单纯的美容诊所来说,非缺陷的美容手术可能会更多一些。

1.先天性容貌缺陷者的心理特征

先天性残废的幼儿因无知,外貌异常对其心理影响尚不明显。4~6岁儿童较多关心的是影响玩耍的四肢畸形,对于其他部位的畸形,有讳疾忌医、尽力设法隐蔽畸形部位者;有动辄哭闹不已者;亦有力争表现自己,企图证明没有畸形存在者。学龄期儿童,颜面部的畸形,常常被幼稚的小伙伴们讥笑、嘲讽或起绰号,不良的刺激致使原有自信心、自制力的儿童,变得依赖大人,甚至出现一些攻击行为,如发怒、反抗,对周围物品随意摔扔、破坏,还可能发生兴趣与爱好的突然改变等。进入青春期后更加复杂,20岁前后是青年求学、就业和恋爱等人生的关键时期,往往会因容貌上的很小缺陷忧虑不安,因疑心被人歧视而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有的表现有很强的自尊心,有的又兼有自卑感或者表现得特别好强上进,或自暴自弃、性情孤僻,个别人甚至厌世轻生。中年以后,由于工作与婚姻问题已成定局,心理上逐渐获得平衡,生活的勇气显着提高。老年人对外貌异常习以为常。先天性畸形者,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感,因容貌不美影响婚恋及就业,长期以来心理压抑,希望矫正外露部位的异常。一般对外形美要求较低,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耐受力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如沉默寡言,不愿与周围人交往等;问及病史,患者往往隐而不谈,实则忧心忡忡,担心病究竟能否治好,治愈后社会地位会不会改变等等;他们时而满怀信心,充满希望,急于要恢复生理功能;时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类病人术后改变明显,病人较为满意。

先天性畸形者迫切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如唇裂、腭裂修补等,要向他们客观地交待手术效果和成功的把握性有多大,但要达到和正常人完全一样是很困难的。这类求美者能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术中能忍受肉体上的疼痛,术后改变较明显,他们对手术效果是比较满意的。

2.后天性容貌缺陷者的心理特征

后天性畸形常常是由于外伤致残的,而且是突然发生的,伤残者本有健全的身心,理想的家庭、工作和社会地位,突遭不幸,其心理复杂而特殊。伤残较重者常认为自己已成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痛不欲生。未婚者更要考虑到自己婚姻、理想、事业等,急切希望手术矫正外露部位的异常,而且不现实地期望手术后能够恢复到受伤前的外貌。由于外形的破坏,心情抑郁,久之便形成自卑、羞怯,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健康、前途和家庭特别担心,有的富于联想,有的感情脆弱、易怒、失眠、多疑,渴望会见亲人又惧怕见亲人,渴望走向社会又惧怕走向社会,处于一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状态中。

后天性伤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伤残者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未婚者还要考虑自己的婚姻、理想、事业等。这类患者迫切希望恢复生理功能,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或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他们对外形要求较低,一般能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忍受手术的痛苦。

外伤导致的容貌缺陷,虽无明显的生理功能障碍,但外貌丑陋,形体不美,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这类患者显着的特点是希望矫正外露部位的异常。由于外形破坏,长期心理压抑、自卑、羞怯,导致性情偏激,倔强急躁,影响他们的天赋与活动能力的正常发挥。

后天性畸形者伤前形态功能都较正常,而伤后心理障碍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心理压抑,求美欲望较强,对外形美的要求较先天性者高,通过整形手术,既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或生理功能,又希望矫正外露部位的异常。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他们外伤的同时,还应注重心态的护理,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诚恳细微,推心置腹,使求美者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要反复征求求美者对手术方案的意见,说明手术方案的整体要求、手术原理及主要步骤,术前、术后机体的反应特点,以及应注意事项等,以取得密切合作。其次,要向求美者说明决定手术的适当时机,因为许多人的伤残多是在年幼时发生,一般女性满18岁,男性满22岁,骨骼生长发育基本终止,如果在此之前进行手术,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畸形,导致颜面或体态等方面的失调。医者要明确告知手术的最佳年龄。有些手术需要分阶段进行,时间跨度较大,有的需要二期乃至三期修复。要使求美者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包括术前检查、术后恢复所需时间,不要匆忙手术,术后又急于出院。

人有关求美的行为是由求美动机驱使的,而求美动机是建立在对美的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文化程度高低,也不论为何种民族,爱美之心是共同的。可以说,爱美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动机与需要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求美行为来自求美动机,而求美动机产生于对美貌的心理需要。本章将系统介绍人的求美需要和求美动机的有关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