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型错畸形的矫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314页(3547字)
口腔错畸形的分类方法较多。笔者依据Moyer病理学分类法,对有关常见的错畸形的矫治进行阐述。骨型错畸形是由于颅底骨或/和颌骨的生长发育的方向、量及比例关系的异常所引起的。
骨型Ⅲ类错
【错机理】
(1)颅骨生长发育异常。生长过程中,如前颅凹变短,髁突前移,引起前牙反。如果颅底基角减小,也可使髁突及整个下颌骨前移,导致前牙反。
(2)上颌骨生长发育异常。上颌骨矢状方向生长不足,和/或上颌骨垂直方向生长不足,和/或上颌骨后上倾斜,均可导致下颌骨矢向生长相对过度,或下颌骨向前上方向旋转生长,导致前牙反。
(3)下颌骨生长发育异常。下颌骨矢状方向生长过度,或下颌升支生长过度,使下颌骨向前上方向旋转均可导致前牙反。
(4)上下后牙槽高度生长不足,致下颌骨前上旋转而引起前牙反。
【临床表现】
(1)Ⅲ类面型,面中分相对凹陷。
(2)下颌闭合道圆滑,息止颌和正中位时,下前牙均位于上前牙前方。
(3)上前牙常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移位,下前牙则常有代偿性舌向倾斜移位。
(4)头影测量显示。ANB角小于正常值。
【矫治计划】
1.矫治目标
乳牙列期的骨型前牙反多为遗传因素所致,鉴于患儿在此年龄段合作性较差,以及该阶段对矫治疗效的不确定性,乳牙列骨型反可暂不处理。混合牙列期骨型前牙反宜及时阻断,以防止反进一步严重。遗传性的混合牙列期骨型反在矫治后应注意观察,因为此类患者复发倾向较严重。恒牙列早期的骨型前牙反,应抓紧时间进行矫治,改善患者面型及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恒牙列晚期,单纯的正畸方法已较难改善或不可能改善患者的面型,往往需要接受正颌外科治疗。
2.矫治机理
为有效地解除骨型前牙反,改善容貌,可将促进上颌骨矢状生长发育和抑制下颌骨矢状生长发育同时考虑,必要时可利用上下前牙的代偿性移位来求得反的解除及侧貌面型的改善。
3.矫治方法
(1)FR-Ⅲ矫治。适用于混合牙列期骨型前牙反程度较轻者。
(2)面框前牵引法。适用于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早期者。
(3)改良颏兜前牵引法。适用于骨型前牙反较为严重及下颌平面角度较大的患者。
(4)固定矫治器法。适用于恒牙列期骨型前牙反较轻者。此法是通过前牙代偿性移位来消除前牙反。
骨型Ⅱ类错
【错机理】
(1)颅骨生长发育异常。前颅凹变长,关节窝和髁突后移,使整个下颌骨呈后缩位。颅底基角增大也可造成上述现象。
(2)上颌骨矢状方向生长过度,或上颌骨后方垂直生长量过多,或上颌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后方下垂导致骨型Ⅱ类错。
(3)下颌骨矢状方向生长不足,或下颌升支生长不足。
(4)上下颌骨后牙槽骨垂直向生长过度。
以上4种机理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存。
【临床表现】
(1)息止颌位和正中位时,侧貌面型均呈Ⅱ类形态(面中分相对较突,而下颌相对显得后缩)。
(2)下颌闭合道圆滑。
(3)往往伴有前突性深覆或内倾性深覆。
(4)头影测量表明ANB角大于正常值。
【矫治计划】
1.矫治时机
多主张在混合牙列期进行矫治,也有主张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开始时矫治。笔者认为宜早不宜迟,因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结束后的骨性Ⅱ类错往往需采用正颌外科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2.矫治机理
颅底的生长发育难以控制,因此,骨性Ⅱ类错的矫治,一般着眼于抑制上颌骨的向前生长发育和促进下颌骨的向前生长发育两大方面,其中又以第二个方面为主。
3.矫治目标
促进患者面型向Ⅰ类面型(正常面型)转变,结合患者的需要排齐牙列,调整咬合。
4.矫治方法
制作功能性矫治器,如斜面导板、FR-Ⅱ、Activator、Bionator、Herbst等,也可采用固定矫治器及矫形力装置(例如Activator与口外弓合用)。对遗传性高角性骨型Ⅱ类错患者,往往通过正颌外科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骨型Ⅰ类错
上下颌骨间以及颌骨与颅底骨间在矢状方向上彼此间的比例关系正常。这类错往往是牙源性,但不排除少数颌骨生长发育在冠状向及垂直向的异常变化。
骨型开
【错机理】
(1)上颌骨后方下垂,使下颌骨向后下方向旋转而致开。
(2)下颌骨升支生长过短,下颌角过大,导致下颌骨后旋而致开。
(3)上下后牙槽伸高,后牙萌出过度。
上述3种机理可单一存在,也可并存。
【临床表现】
(1)面下1/3增大,面型偏狭长,下颌角常较钝,伸舌吞咽。
(2)只有或才有接触,开范围大。
(3)头影测量可以找到颌骨的特征性改变。
【矫治计划】
1.矫治时机
混合牙列期即需矫治,最迟不能晚于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
2.矫治机理
促进下颌骨向前上方向生长,抑制上颌骨后方的垂直生长,必要时压低后牙槽高度,同时升高前牙槽高度。
3.矫治目标
改善患者的面型外观,消除或减轻开,改善咀嚼和发音功能。
4.矫治方法
(1)高位垂直向牵引可与活动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配合使用。
(2)正颌外科适用于重度骨型开患者,或正畸疗效不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