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肉类工业手册

沙门氏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肉类工业手册》第743页(907字)

沙门氏杆菌病(Salmonellosis)是指由各种类型的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一)宰前检验

急性(败血型),高热、迟钝、虚弱、绝食、腹泻。:便血;驹: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见肺炎。

慢性(肠炎型),长期腹泻,粪便带黏液或假膜甚至血液,并有恶臭。除外,牛、羊、等孕畜发生流产。公马及成年马则为睾丸炎或髻甲、前胸、阴囊、关节脓肿。

(二)宰后鉴定

猪:急性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症状,全身淤血、胃肠卡他,末梢发青紫,肾可见针尖大出血点。慢性型突出的是肠炎变化,多见于盲肠、回肠,有时也波及结肠。典型的变化为分散的或融合成片的溃疡,表面覆盖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假膜(伪膜性肠炎)。脾常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发生髓样肿胀及坏死,部分成干酪样变。肺有支气管肺炎;肝有时可见坏死性结节或增生性结节。

牛:急性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尤其多见于小肠,浆膜、黏膜点状出血,脾增生肿大,肠系膜和纵膈淋巴结肿胀、出血。慢性型肝肿胀柔软,并常有灰白色坏死结节,肺有炎症及小灶性坏死。有时跗关节及肘关节亦有炎症变化。

马主要表现为流产、胎儿水肿。胎膜可见出血点或坏死。

(三)处理

(1)宰前发现患有沙门氏杆菌病的病畜应从速急宰,病畜肉尸及内脏应经有效高温处理后出场。

(2)病畜肉尸、内脏进行无害化处理时,必须要求肉块重量不大于2kg,煮沸3h以上,从而保证肌肉深部温度能达80℃并持续受热12min以上。

上一篇:李氏杆菌病 下一篇:肉类工业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