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梭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第273页(1265字)

1.生物学特性 肉毒梭菌(C.botulium)包括A、B、C、D、E、F、G7个毒素型。A、B(分解蛋白)及F型革兰氏阳性,直或稍弯曲的杆菌,菌细胞大小为0.6~1.4×3.0~0.2μm。周生鞭毛,运动。卵圆形,端生,胞囊膨大芽孢。在卵黄琼脂平板3天或肉渣琼脂斜面上30℃培养1周,最易生孢。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6mm,圆形或不规则扇具状或假根状边缘,平坦或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色,常有斑纹状结构,β-溶血。孢壁含meso-DAP及葡萄糖。

最适生长温度为30~40℃,有些菌株25℃生长良好,但45℃很少生长。6.5%NaCl,20%胆汁,pH8.5都可抑制生长。

E、B(分解糖)及F型菌株,革兰氏阳性,直杆状,周鞭毛运动,菌体大小约为0.8~1.6×11.7~15.7μm,单或成对。芽孢卵圆形,中生或次级端,胞囊膨大,易生孢。血琼脂平板上,直径为1~5mm,不规则边缘,隆起,半透明,灰白色,带有斑纹结构菌落,β-溶血,孢壁仅含meso-DAP。

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45℃生长少或不生长。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可刺激生长,而6.5%NaCl,20%胆汁及pH8.5抑制生长。

C、D型革兰氏阳性直杆菌,周鞭毛,运动,次极端生芽孢。胞壁含meso-DAP,血平板上形态与E、B、F型类似,也产生β溶血。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刺激生长,与E、B、F型类似。而D型革兰氏阳性直杆菌芽孢不易生成。血平板上易形成扩散生长或形成大的粗糙油煎蛋状菌落。

一般来说其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和甘露醇,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能液化明胶。除G型外,酯酶阳性,G型除液化明胶外,其他生化反应阴性。

将其生化特征分成4组,BEF组能分解糖;ABF组能分解蛋白质;B及F型菌中有的能分解糖,有的能分解蛋白质。而C及D型生化反应属另一类型,G型则既不分解糖,又不分解蛋白质。

2.致病性、生态及防治 其致病性主要是肉毒神经毒素,主要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及伤口肉毒中毒。所有类型毒素,对实验动物都有致病力。

其通常存在于土壤、海洋及湖底沉积,也可从兽、鸟、的肠道及贮存不当的蔬菜、肉、鱼等食物中分离。

C、D型主要分自鸟、兽的粪便和尸体及土壤和腐烂植物。G型主要分自土壤的人的尸解标本。

它们对氯霉素、氯林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和四环毒敏感,对甲硝哒唑、利福平或一些头孢霉素也敏感;但抗萘啶酮酸及庆大霉素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