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组织的麻风病理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麻风病实验室工作手册》第107页(2460字)

一、周围神经

HE染色仅能显示神经组织中的支架组织——结缔组织成份,以及神经内的一般浸润成份。显示轴索及髓鞘成份需用特殊方法处理标本和染色,如显示轴索或末梢纤维的有水合氯醛银浸法、V.Apathy氏氯化醛法以及体外活体亚甲蓝染色法等;显示髓鞘的有Weigert-Pal氏法等(详见《组织切片技术》P.164~167,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生物染色程序》P.56~89,科学出版社1985)

(一)周围神经干

神经内的ML主要存在于雪旺氏细胞胞浆内,但雪旺氏细胞并不是ML生长的最佳场所,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ML免于免疫机制的干扰,因此似乎是一个ML得到保护的场所。雪旺氏细胞死亡崩解后,ML就会转移到另一个雪旺氏细胞内。无髓神经雪旺氏细胞内的ML比有髓神经雪旺氏细胞的多。神经内ML存在的时间较持久。有的药物,如利福平,不能或不易透入神经。由于上述两个原因,神经内长期存在的ML可能与麻风病的难治和复发有关。

周围神经干的基本病变为雪旺氏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华氏变性,节段性脱髓鞘,非特异性炎细胞浸润,LL型或TT型肉芽肿,神经干的结核样肉芽肿易出现干酪样坏死。当出现ENL或急性加剧时,可有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神经束膜增生、纤维增生、萎缩、收缩、玻璃样改变,神经结构破坏,神经内浸润持续时间较长。

(二)神经末梢

特殊染色可显示麻风皮损中末梢神经的病变,它表现为轴索肿胀、分离、串珠状不规则粗大、纽曲加剧、神经纤维数目减少、染色变淡断裂、破坏以至最后消失。曾期望通过这些观察有助于早期诊断,可是目前尚不能达到目的。首先是因为染色不恒定,还可能出现人为的现象。游离神经末梢分布不匀,不恒定,个体和局部差异均较大,加之正常情况就存在着变性和再生。此外,其它某些皮肤病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末梢神经的变化。因此对结果的解释和判断应慎重。

二、鼻

麻风性鼻炎好发于下鼻甲前段及鼻中隔部。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和麻风性炎细胞浸润。在瘤型,巨噬细胞内可有大量ML。通过粘膜每天排菌量可高达2.4×108条。鼻病变不仅可出现在全部LL-BL型麻风,甚至也可出现于BT型麻风。有人曾提出鼻粘膜可能是ML感染的原发部位。

三、肝

大部分LL-BL型病人有麻风性肝炎。表现为枯否氏细胞增生和粟粒样麻风瘤,后者散在分布于肝小叶,主要位于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有大量泡沫化巨噬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ML不侵犯肝实质细胞。治疗后粟粒性麻风瘤可消失,肝恢复正常。也有为结核样型端的病人做肝穿刺查见结核样肉芽肿的报告。

四淋巴结

瘤型麻风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细胞显着减少,被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所替代,ML较多。生发中心及边缘部淋巴细胞显着。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及髓索部浆细胞特别多。TT-BT型麻风的淋巴结一般无特异性变化,少数病人可查见结核样浸润,但不发生干酪样变。

五、骨

(一)特异性病变

有瘤型麻风骨炎及骨膜炎。除有瘤型麻风浸润外,可引起骨质破坏、萎缩、吸收以及骨质、骨膜的增生性病变。

(二)非特异性病变

1.神经营养障碍所造成的骨病变。各型麻风都可发生,表现为骨质稀疏和密集性吸收、萎缩,部分可见破骨细胞增生。末端动脉口径缩小。

2.继发性化脓性骨髓炎

六、睾丸

LL-BL型麻风睾丸病变颇为常见。间质内发生瘤型麻风病变,曲精细管基膜增厚,广泛变性,精细胞成熟受抑制,睾丸间质细胞聚集增生,最后曲精细管完全变性,呈玻璃样变及纤维化。

七、骨骼肌

由ML直接引起的肌损害很少见,损害通常发生于浅表的四肢肌肉。浸润现象与LL型麻风皮肤病变相同。横纹肌内麻风病变的特点是菌量并不太多,但阳性率较高,MI也较高,有菌的部位可没有尖性浸润或只有轻度炎性浸润。

各型麻风最常见的横纹肌萎缩均继发于周围神经的病变及血管供应的障碍,表现为肌纤维萎缩,横纹消失,肌核相对增多。晚期可发生明显的脂肪、纤维组织替代。

八、肾脏

1.肾脏的麻风性病变罕见。

2.麻风性肾小球肾炎,发生于LL型端,肾小球膜和毛细血管有C3、IgG、IgM、IgA和纤维蛋白沉着。这种病变可能多发生于ENL时。

3.肾淀粉样变 在欧美病人多见。我国曾发现,但罕见。

4.尸检时发现的非特异性变化 以间质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最为常见。严重的肾脏病变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这是麻风病人死亡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